社論.財政預算案|別用十年寫註腳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比起政務司司長,往往得到更多鎂光燈。在特首的施政報告之外,每年能夠在立法會宣讀文件,得到全個社會關注的,就是財政司司長的財政預算案。雖然預算案主要是配合施政報告,但因為財政司司長每年也會公布俗稱派糖的紓困措施,一些市民因此更關心這位被稱為財爺的司長作出怎樣決定。

陳茂波做了財爺六年,現在發表的已是第七份財政預算案。他的第一份預算案配合了梁振英的說法,認為政府必須適度有為。第二份呼應林鄭月娥的理財新哲學,表示要策略地善用盈餘。今一份預算案他用上了習近平的表述,強調要更好結合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可惜不論是什麼名目,這位三朝元老的預算案仍是一以貫之,走不出津貼主義。

司長派發五千元消費券,好像可以增加市民的消費能力,但對於最關鍵的住屋租金或樓按供款,這份預算案卻不提半句。他寬減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然而如何才能夠增加打工仔的收入,似乎不是關心的範圍。司長承諾補貼電費,以及再延長交通津貼半年,卻完全沒有觸及港鐵以及兩電的利益。市民只能夠從政府那邊拿一點錢,然後在另一邊雙手奉上。小商戶面對沉重的舖租開支,預算案除了寬減差餉,嘗試間接紓緩經營壓力之外,便沒有其他法寶。

相信津貼就能夠改善市民生活,相信資助足以幫助商戶經營起來,這就是香港政府的財政哲學。

行會召集人兼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認為,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方向全面,照顧到基層市民。(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流於津貼的理財哲學

或許我們還要慶幸,財政司司長是陳茂波而不是葉劉淑儀。這位行政會議召集人到了今天仍然吹捧所謂的獅子山精神,反對再派消費券的原因竟然是不夠自力更生,令市民依賴政府。我們反對再派消費券,是因為政府沒有更針對、更有效地幫助小商戶和基層市民,而不是主張獨善其身,更何況正值經濟不景氣。

過去三、四年,政府錄得財政赤字。新一份預算案只是拿去年提出、僅涉幾億的差餉累進制,以及為期五年、理念不明的額外足球博彩稅。談及加稅,陳茂波一再表示要顧及經濟復蘇的勢頭、營商環境的優勢,簡單地把公共財政與經濟發展對立起來。

經濟不景,不好加稅?但是經濟景氣,他也沒有加稅。在他的第一份財政預算案,經濟增長預期是百分之2至3,最終結果更加達到百分之3.8。但是陳茂波接着的預算案只是配合林鄭月娥所提出得寬減利得稅,並且同時間寬減薪俸稅和增加免稅額。

經濟景氣不景氣也要減稅,相信減稅就能夠令經濟發展起來,這就是香港政府的經濟哲學。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認為要讓市民在疫情後「回一回氣」,以及政府正「搶企業搶人才」,所以不增加利得稅或薪俸稅。(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迷信減稅的經濟發展

曾蔭權如果打開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不難發現即使過了二十多年,現在的財政司司長還是沿着當年的思維管理財政,發展經濟。

當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政府連年財政赤字,曾蔭權就算增加燃油、煙草、博彩稅,或者開徵離境稅,也不肯引入利得稅累進制和調整薪俸稅,為的就是營商優勢。他甚至在預算案明言,不能透過高稅政策和福利主義來收窄貧富差距,要保持市民發奮向上的鬥志。

曾蔭權作為市場經濟的忠實信徒,與董建華的房屋和產業政策形成很大對比。他雖然高調地檢討稅制,主張要改革公共財政,但最終落實的卻是出售地鐵、屋邨商場和停車場,機管局也一度安排了私有化。若果當年成事,今天市民不只樓下買菜、乘車外出要捱貴價,坐飛機去旅行也可能會被肆意苛索,現在陳茂波要做的就不只是派消費券和補貼交通。

曾蔭權是目前為止唯一曾任財政司司長的特首,他的經濟自由主義影響了特區政府至少十五年。若然加上他一手提拔的曾俊華,數字又要再加五。梁振英和曾俊華的配搭有着董建華與曾蔭權的影子,也像麥理浩和夏鼎基,都是前者希望進取施政,後者卻相信小政府,大市場。也是在這個理念之下,多年以來的財政預算案一直列明,公共開支應佔本地生產總值不多於百分之二十。

——直至陳茂波上任後,才改寫成大約控制在百分之二十的水平。

曾俊華在2007年成為曾蔭權政府的財政司司長,直到2017年初參選特首而辭任,任期長達九年半,期間累積大量財政儲備。(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公共開支看水平也看用途

陳茂波六年之前上任,本來是香港財政翻開新一頁的契機。他在第一份預算案中道明了願景,「年輕人對前景懷有希望,中年人不必擔憂下一代缺乏競爭力,老人家不會恐懼被遺棄」,也說出了財政司司長責任,「照顧社會上有需要的市民,紓緩中產家庭的生活重擔,以及為香港建設美好的將來作出恰當的投資」。

敢於增加開支,動用財政儲備,是實現願景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每年多用三百億派消費券,也不會令到中年人無憂,老人家安享晚年。真正能夠照顧有需要市民的,是充足而高質素的公營房屋供應,全面而可負擔的醫療和退休保障。真正紓緩中產重擔的,是更好收入、更高增值的工作,是更有利創業的經濟環境。連李嘉誠也曾經公開支持上調利得稅,政府官員卻迷信要夠低稅才能振興經濟。即使不看看歐洲和日本為什麼比香港高稅,經濟卻也可以發展得好,也應該想想為什麼我們一直低稅,發展近年卻停滯不前。

陳茂波作為林鄭月娥的財政司司長期間,白白錯失了在經濟景氣的時候改革稅制的機會,稅務政策組結果淪為負責派發消費券。他亦沒有把握財政盈餘的日子,加固福利保障以及扭轉土地房屋供應,以致香港各方面在疫情面前都不堪衝擊。如今作為李家超的財金第一把手,雖然目標明確地要發展創科產業以及促進經濟公平,但他卻缺乏了到達彼岸的路徑,沒有人能從預算案中看到多少希望。

改革稅務和公共財政是大手術,由研究、諮詢到上立法會,兩三年相信少不了。修正經濟結構,以主導土地供應、管制租務等手段將市民和小商戶釋放出來,也是要以年計的大工程。財政司司長沒有整暇以待的空間。再派津貼和資助下去,終這一屆政府,香港的貧富懸殊、發展瓶頸也會無解。

陳茂波接下這份工作已經六年,只要完成這屆政府的任期,更會以十年半的記錄成為歷來在任時間最長的財政司司長。財爺不容易做,既要擺脫政府和社會根深柢固的意識形態包袱,也要視乎特首的施政報告願意提出多少改革,但他沒有理由說不夠經驗,也不能推說沒有時機。

特首提出了施政的願景,社會有明確的需要,財政司司長就有責任制定路徑,實現所需。更何況是一位掌管經濟政策長達十年的財政司司長,不論如何,都會被歷史嚴格地評價。相比起財政改革和經濟結構,今天在鎂光燈之下談的消費券,就只是歷史的一個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