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回顧】平均每9.3日一青年人自殺 數據解構為何踏上不歸路

撰文:呂凝敏 梁融軒
出版:更新:

本港近年學生自殺情況掀起關注,除了因自殺風氣蔓延至小學生外,學習壓力亦成討論焦點。綜合教育局、《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最終報告》、傳媒報道及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數據,本港自2015/16年起,懷疑學生自殺個案呈上升趨勢,今年與去年相比則略為下跌。今年經傳媒報道的24歲以下自殺身亡的個案約有37宗,19歲或以下自殺身亡個案約有29宗,年紀最小的僅10歲。青少年尋死原因眾多,當中留有遺書指尋死原因與學業問題有關的有6宗,約佔20.7%;粗略估算,截至本月10日,平均約9.3日便有一名24歲以下的青少年自殺身亡。青少年生活、生存的警號,每隔十日就響起一次!

上月15日,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在立法會上回應議員有關學生自殺的提問,指教育局一直要求中小學匯報學生懷疑自殺個案,以便跟進及提供合適專業支援,惟自殺身亡個案的性質和數字,須待死因裁判法庭的法律程序完成後方能確定,而教育局沒有向死因裁判庭收集有關資料,故未能就學生自殺提供經正式核實的數字。當時羅致光提供中小學向教育局匯報的懷疑學生自殺個案,在最近五個學年的數字:

在2012/13學年,懷疑中小學生自殺的個案有14宗,其後兩個學年的數字稍為下跌,至2015/16學年再度上升至19宗,上學年度的數字持續高企。2016年11月的《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最終報告》中指出,2013/14學年至2015/16學年間錄得的38宗中小學生自殺個案,輕生者年齡介乎10歲至20歲,當中63%涉及高中學生,而涉及小學生的兩宗,輕生者均就讀小六,正值學生處於過渡階段或為日後出路作準備的時間。

今年個案略為下降

由於自殺身亡個案的性質和數字,須待死因裁判法庭的法律程序完成後方能確定,2017/18學年的懷疑學生自殺個案,暫未有官方提供的數字。若以今年(截至12月10日)經傳媒報道、24歲或以下的青年自殺身亡個案有37宗,19歲或以下少年自殺身亡的個案則有29宗,包括兩宗12歲或以下的學童自殺個案,當中留有遺書表示其尋死原因與學業有關的則有6宗,其餘尋死原因包括感情問題、家庭問題、生活不如意(同輩壓力及與親友發生爭執等)、健康問題,亦有部分的尋死原因不明。粗略估算,截至12月10日,平均約9.3日便有一名24歲以下的青年結束生命。翻查資料,去年約有69宗24歲或以下的青少年自殺個案,即平均每5.3日便有一名青少年自殺身亡,當時的青少年自殺率連續第二年上升,是八年以來最高,情況令人憂慮,而今年的青少年自殺個案則略為下降。

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記錄了近36年來的自殺率,15至24歲青少年的自殺率,在1982年最低的4.4,至2002年最高的12.7之間浮動,較整體自殺率為低。但不論青少年抑或是整體自殺率,在1981年至2006年間的分佈都向上趨升,直至近10年變動收窄,分佈輕微向下調整。

今年在19歲或以下的尋死個案中,包括10月12日一名就讀中四17歲姓麥男生,在油塘大本型商場墮下身亡,事後被發現曾向女班主任及家人留下遺書及物件;同日亦有一名就讀小二的11歲姓曾男童,疑受早前與其關係密切的祖母離世打擊,在大埔廣福邨寓所身穿校服墮樓身亡。

年紀最小輕生學童只得10歲

此外,一度引起社會關注的輕生個案亦包括9月5日晚上,品學兼優、有「小發明家」之稱的16歲男生文錦鴻在屯門玫瑰花園墮斃,尋死原因不明,遺書僅表示希望父母不要自責;7月30日,17歲姓杜的青年因懷疑涉及順天邨強姦案,在寶達邨寓所樓下的水渠房上吊身亡;以及4月5日,一名年僅10歲的女童與45歲母親一同在將軍澳蔚藍灣畔墮樓身亡,生前留有遺書指願與尋死母親同葬,截至本月10日,是本年尋死個案中年紀最小的學童。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最終報告》亦有提及在2013/14學年至2015/16學年間的中小學生自殺個案中,超過97%的自殺個案涉及多個關注範疇,而關係(包括家庭及朋輩問題)及適應問題(包括學習及家庭適應)佔最高的百分率。

香港青少年自殺率較中國、新加坡高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最終報告》中指出,2014年世衛死亡率數據庫的資料顯示,全球年齡標準化自殺率為每10萬人中有11.4人,15歲以下組別的自殺率最低,15至29歲的青少年群組,自殺人數佔該年齡組別整體死亡人數的8.5%,是該年齡組別的第二大死因。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去年估測,香港每10萬人中有12.6人死於自殺,15歲以下的自殺率去年估測每10萬人中有0.2人,15至24歲的自殺率則估測每10萬人中有8.9人,比2015年的8.4人及2014年的6.2人為高。若與世界各地比較,香港的青少年自殺率處於中游位置,以世衛列舉2012年的數據為例,香港數值為10.3,相比中國的4.2及新加坡的6.2為高,但比韓國的18.2及日本的18.4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