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梨泰院人踩人|1993年蘭桂坊意外翻版 重溫包致金報告重點

撰文:凌逸德
出版:更新:

韓國梨泰院人踩人恐怖慘劇,導致至少151死、82人傷。悲劇令人憶起1993年元旦凌晨,中環蘭桂坊亦曾發生類似事件,造成21人死63人傷。時任港督彭定康下令要求調查事件,委任當時的高等法院大法官包致金籌組委員會作獨立調查,調查指出事發時人群中有人跌倒,後方的人因被身後人群擠壓,再跌倒及埋疊在倒下的人身上,形成一些目擊者所指的「人牆」。當時估計被困人牆內的人數最少有150至200人。
包致金報告列出多項引發意外的成因,包括現場人潮過度擠湧,而警方沒有管理群眾人數;同時路面斜度、濕滑表面、醉酒、噴霧、推擠、交界路口的人流匯集及有人逆流往上行等,皆可能導致人跌倒,並引發悲劇。報告中亦列出多項改善建議,此後本港每次有大型活動,警方均會實施人潮管制措施,交通上亦會安排通宵服務以疏導人流。

人員即場為傷者進行急救。(無綫新聞截圖)
+4

1993年,商業電台於中環蘭桂坊舉行新年倒數流行音樂會,以蘭桂坊馬路的「L」形位置架設舞台,而申請活動牌照時預計人數只有1,000人,但演唱會吸引大量人潮並擠往舞台位置,街道在倒數前後明顯過度擠擁,資料指當時在場聚集近2萬人。午夜過後,分別在蘭桂坊及榮華里聚集的人潮,沿斜度1:8.86的德己立街往威靈頓街離開,兩批人於交界路口前推後擁,意外發生位置正正是該處的正下方。

根據包致金的報告,提及當時警方沒有意圖去控制人群數量,只勸喻一對推著嬰兒車的夫婦及一名坐輪椅的人士切勿進入。正因沒有管制人流,而引致具危險性的過度擁擠,報告中寫道﹕「一個地區應被列為有危險性的過度擁擠,除非警員能有效地在人潮中穿梭巡邏」。

1993年元旦的「蘭桂坊慘劇」釀成21死63傷,令港人難以忘記,(ATV 亞洲電視短片截圖)
+1

意外關鍵7分鐘 有人跌倒釀骨牌效應變「人牆」

包致金將意外的關鍵時間收窄於凌晨12時01分02秒至12時08分04秒之間,但沒有一個獨立目擊者可清晰說出事發時情況,但確定當時差不多同一排的若干人失足跌倒後,尾隨的人潮繼續向前擠壓,令更多的人跌倒,並堆疊在前方倒下的人之上,如是者多人相繼倒下,造成骨牌效應。當埋疊起來的人數達到一定高度,便形成當時目擊者所形容的「人牆」,而肇事主因是現場人流過度密集。有指這些人堆有5層人疊在一起,而被困人牆內的人數最少有150至200人。

當晚有不少報告指路面充斥香檳、啤酒、噴劑、泡沫而變得濕滑,包致金事後於現場實測,將噴劑及泡沫噴於受害人跌倒的路面上,發現混合物非常滑溜。因此,報告中亦指出,其他肇事成因包括路面斜度、濕滑表面、醉酒、噴霧、推擠、交界路口的人流匯集、及有人逆流向上行等皆可能導致人跌倒。

報告建議人流管制 禁止在蘭桂坊設置舞台

包致金於報告中建議蘭桂坊進行人流管制,包括德己立街人流單向移動的措施,或者將該地區的出入口分開。報告亦建議禁止在蘭桂坊作任何舞台設置,並形容事發當日舞台猶如「磁石」般吸引人流。他亦建議將路面改為不平及粗糙的表面、安裝欄杆及行人路增加梯級。

▼10月30日凌晨蘭桂坊情況▼

+11

為免日後舉行大型的活動發生同類悲劇,綜合包致金的報告,他列出多項建議﹕計劃活動前盡早給予通知,以便作任何需要的預防措施;在活動前舉辦宣傳活動強調安全規則;劃出行人專用區;設立觀察點,特別是在港鐵站;出動大批警力包括高級警務人員;派出警員於人群中巡邏,監控活動場地的邊緣位置,當有需要時可採取快速行動以控制人群的行為;分開出入口、控制出入口人流密度,以及實施人流管制,包括人流單向移動的措施;安排額外交通工具以配合人潮,包括額外的列車及巴士以接載人群前往或離開場地;禁止舞台或其他吸引注目的行為,以防大量人潮被吸引至一個地點;防止斜坡、梯級等會變得濕滑;與活動主辦單位合作,準備急變方案以應對天氣、交通、火警等情況發生;留意人群的情緒及狀況,特別是在有酒精的慶祝活動;留意突發性人流密度變化;採取有效方法與吵鬧人群進行溝通。

意外後每年大型活動警方皆會實施人群控制

意外後,警方根據報告建議,在每年的大型活動前都會作出宣傳安全活動,並預先交代警方會實施人群控制及特別交通措施,包括港鐵及巴士公司、電車公司等會調整服務,包括加設通宵班次以疏導人流。例如2007年萬聖節蘭桂坊前夕,警方便曾勸籲市民不要攜帶噴霧劑到蘭桂坊一帶範圍,或在該範圍內噴灑噴霧劑,以免對附近人士造成危險。警方亦會視乎情況在該區實施排隊、封路及人流單向移動的措施,以保障公眾安全。警方表示﹕「警方制定及實施此等人群管理措施,目的是希望市民能夠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歡渡節日。」

▼10月30日韓國梨泰院人踩人事件▼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