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徐尉晉
出版:更新:
1941年,日本侵華的戰火蔓延至香港,一位中醫師無懼砲火煙硝,隻身揹上藥箱,忙碌地穿梭在九龍城寨的大街小巷,免費為貧困的病患看診。這位仁醫就是「大和堂」參茸藥行的老中醫師鍾伯明,行醫濟世一甲子,是當地街坊心中的「再世華佗」。春去秋來、物是人非,醫館經歷三代人,終在去年中結業,即將轉型為咖啡室,店內的百子櫃、藥瓶都已完成歷史任務,日後成為古董擺設。「大和堂」將於4月27日(星期五)至5月1日(星期二)期間,每日早上11時至晚上7時,開放予市民參觀,若想看看老醫館的原貌,就要把握機會。攝影:李澤彤,撰文:李慧妍,圖片編輯:徐尉晉
年逾60歲、嬌小的鍾潔儀是鍾伯明的唯一女兒,家中排行第四,卻從未得到父親教授醫術,「我是女兒嘛,那時阿爸只教兄長中醫。我連把脈也不懂,只是跟從哥哥學了執藥。」(李澤彤攝) 每說起父親工作情景,眼神總會流露尊敬:「他以前很勤奮,早上8時就看診,至下午4時休息10分鐘,到樓上休息一下又回到店舖,再工作到晚上9時。全年無休,甚至年初一也看診,我們很少接觸他,也沒有什麼家庭樂。」(李澤彤攝) 醫館以前舖後居經營,穿過店內掛有金漆招牌「大和堂」的木櫃,後方就是鍾老醫師看診的地方,而墻上掛有執業照、感謝狀及牌匾,當中有珠寶商周生生已故創辦人周君令的親筆聘請狀,聘請鍾伯明為其公司的常年醫師顧問。(李澤彤攝) 鍾伯明於1940年從廣州來港,手執醫師牌照,被「大和堂」當時的鄧姓老闆聘用,及後接手醫館經營。鍾潔儀說,父親從小教導7個子女,做人不能貪心,要腳踏實地,「有時看到衣衫襤褸的病患,或知道他們很窮,阿爸都不會收錢。」(李澤彤攝) 醫館多年來未有裝修翻新,深啡色的百子櫃比鍾潔儀還要老,她仍記得百子櫃的第一列第四格,放有青平、桂皮,下一格是小茴和大茴,每格的藥材,仍在她腦海徘徊。(李澤彤攝) 醫館開業以來,經歷過三代人接手經營,至去年中最終結業,未來將改造為懷舊咖啡室。(李澤彤攝) 鍾潔儀坦言,作出轉租的決定很困難,但奈何四個兄弟長居海外,自己也年事已高,無力經營中醫館藥行,「不捨得也要捨得,但希望這裡的舊古董能保留下去。」(李澤彤攝) 鍾老醫師從不教女兒醫術,也甚少讓她到醫館,但她仍會跟隨哥哥學習藥材知識,與百子櫃結緣,「把脈也不懂,我只懂執藥,手板眼見功夫,每次拉櫃桶出來,都要一手托住下方,以免反側、藥材掉落。」(李澤彤攝) 這一切,對新租客Henry而言,既陌生又熟悉,因為他是個土生土長的「九龍城人」。去年11月時經過這裡,見到大門緊閉的「大和堂」,門外貼有出租告示,即聯絡地產經紀看舖,「我對九龍城特色舊舖、情懷的東西,都有興趣。可能受英國讀書的影響,歐洲人很講究文物保育,令我也不想老店就此消失。」(李澤彤攝) 新店開業後,醫館藥行飄來咖啡香,老街坊看着店中央的「大和堂」金漆招牌、百子櫃、長凳、牌匾、鐵閘等等,感受記載著時間年輪轉動的軌跡,相信百般滋味在心頭。(李澤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