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澤彤 王潔恩
出版:更新:
有近30年歷史的油麻地玉器市場,是香港僅存的玉石批發及零售市場之一。不過,為興建中九龍幹線,玉器市場命臨遷拆厄運。現時市場內有數百個玉器攤檔,不單訴說香港玉石發展,更養活了幾代人。攝影:李澤彤,撰文:王潔恩,圖片編輯:徐尉晉
玉器市場內不單買賣玉石,舊日更是雲集識字高手的「武林地」。昔日香港學歷水平有限,平民往往要靠寫信檔代筆寄出家書,逾80歲的徐伯入行40多年,見證「四大女將」毋懼黑勢力、代筆家書傳話成就無數動人故事的年代。(李澤彤攝) 玉器市場的一角,尚存一整列寫信檔,專責報稅、翻譯中英文件及寫信。(李澤彤攝) 徐伯檔攤招牌「喜臨門」以毛筆人手寫上,招牌下寫上自己全名,檔內更放置可以說是「古董」的打字機,一桌一椅伴隨徐伯40載,雖已褪色發黃,但歲月的痕跡卻是無價。(李澤彤攝) 「有人試過尋親,登報後尋親成功,有人會帶錢、生果道謝!」時代巨輪將一切帶走,如今要看到一整列報稅檔攤,只剩下玉器市場一角,隨着市場要搬遷,這門夕陽行業亦慢慢走向終點。(李澤彤攝) 他表示,油麻地雲南里於60年代起聚集了40檔報稅檔,80年代玉器市場建成後,他亦跟隨大伙兒遷入市場擺檔。不過,現時只僅存五檔尚在營業。(李澤彤攝) 談起行業昔日風彩,徐伯自豪不已。他說,舊日香港由英國統治,文件以英語為主,對識字不多的平民艱澀難明,故當年的寫信檔成為大眾的「救命符」,他們除了專門收費處理文件、提供翻譯,更會代筆寫信,盛極一時,「啲客多到排晒隊!(李澤彤攝) 要睇書信字數,大約1.2元至1.5元一封信!」而當年一名普通打工仔的月薪,只是以數以百元計。(李澤彤攝) 隨時代發展,社會學習水平得以提升,徐伯慨嘆檔攤經常「拍烏蠅」。他又指,寫信檔攤全盛期在玉器市內有近12檔,惟現時只剩下5營業檔,其餘的檔攤門口,都貼上政府的通告表明牌照已過期不能再開檔。(李澤彤攝) 學師期間,他指師傅為客人解決不少法律問題,更曾替人代筆登報尋親,「好多人客人好感激師父,會特登到檔位帶埋禮物,有時仲會送紅包!」(李澤彤攝) 路政署表示,玉器市場將於2020年拆卸,檔攤可臨時重置於新大樓或社區中心空地。他表示,仍未決定會否繼續開檔,「有氣力就做!到時先算」(李澤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