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市場】遷拆在即 玉石檔主回顧半世紀:小小攤檔養大兩代人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油麻地玉器市場有近30年歷史,惟為興建中九龍幹線,玉器市場命臨遷拆厄運。現時市場內有數百個玉器攤檔,不單訴說香港玉石發展,更養活了幾代人。
年屆六旬的游先生,是第一批進駐玉器市場的商販,至今已入行半世紀。他坦言,自小已與玉石結下緣份,一片翠綠不單將他養活成人,更養大了兩代人,「我十多歲已跟隨父母擺檔,以前年代會自製玉石,一個小小攤檔養大我,仲養大我個仔!」但他慨嘆,此行業已踏入夕陽,近年玉器市場內攤檔數目不斷下跌,玉器攤檔或再難重見。

油麻地玉器市場有逾30年歷史,為興建中九龍幹線,未來需清拆重置,清拆工程預計於2020年第四季開始。(李澤彤攝)

玉器市場位於油麻地甘肅街,以往玉器貿易需求熱切,當時廣東道玉器街聚集不少賣玉器的地攤;政府遂於1984於成立玉器市場,將攤檔集中此地。不過,隨年代變遷,玉器不再成為市民的心頭好,而政府為興建中九龍幹線,玉器市場亦正面臨遷拆,路政署表示,攤檔可於2020年第二季遷入新建的臨時大樓,而清拆工程預計於該年第四季開始。

走進玉器市場,巷道間只見數名遊客,人影疏落;與密集的檔口及四射的燈光相比,場內更顯冷清。為打發時間,不少老一輩檔主在下棋閒聊,其中一名檔主便是游先生,白髮交錯的他一見記者已主動問及:「你估下我幾歲?我由細個做到宜家長者咭都拎到啦!」

游先生是第一批進駐玉器市場的攤檔。(李澤彤攝)

檔攤曾互相「睇檔 現時卻信任不再

游先生憶述,10多歲已跟隨父母在街頭擺檔。他坦言,雖然當時只是名「小豆丁」,但已每天穿梭於檔口間,無懼嘈雜及「走鬼」生活,更見盡人情味,「檔與檔之間感情好好,會互相睇檔,行開咗仲會幫你手做生意,都係講信字,點似𠵱家?」

他又指,以往仍是自製玉器的年代,父母收攤回家後,便會雕刻及打磨玉石,一塊塊玉石切割打磨成一件件首飾巧物。游先生20歲起便「拜師學藝」,成為學徒研究雕製玉器,後來更繼承家人衣鉢,至今已涉足行業近半世紀,用一門手藝「撐起頭家」,「靠佢養大我個仔。」

游先生表示,由手上的玉石打造成桌上的玉器需時不少,惟近年生意下滑,自己亦漸趨年老,無法再人手製玉器,故只能入貨經營。(李澤彤攝)

70年代生意火熱 石主宴請400人

他稱70年代起,玉石買賣受「中國熱」影響,吸引不少外國人專程訪港購入玉器,令行業非常興旺,「嗰陣大陸未開放,好多人因為好奇心,會到香港買玉器!」

他又指,當時石主非常「慷慨」,一旦高價賣出玉石便會大排筳席設宴慶祝,「玉石如果切開靚、色水好,一定賣得出!石主會請曬曾買貨、投過標嘅人喺酒樓食飯,我都參加過幾次,每次都有300至400人!」

游先生表示,只要將玉器放於強燈下,便能看清玉器顏色,得知真偽。(李澤彤攝)

「一睇就知龍與鳯」

由打造玉石到售賣玉器,「老行尊」游先生從前一手包辦,更時常強調「玉不琢不成器」。他表示,有內地人為「搵快錢」,經常漂染玉石,令質素未如理想。不過,他於行內打滾多年,豪言一眼就知玉器真偽,「一睇就知龍與鳯」:「將玉器放係強燈下,如果顏色不自然,好多時都係加咗色,觸感都唔同!」

他又指,人手製玉鐲約需兩日時間,若要雕琢花草等細緻花紋,隨時需時五日,「宜家眼力唔好,手又唔夠定,整唔到啦!好多人都已經將機器賣比內地!」

游先生表示,以往不少攤檔人手製玉器,若要雕製細緻花紋,便更考功夫。(李澤彤攝)

堅持營運至無人接手

他慨嘆,內地改革開放後,玉器市場生意已漸變慘淡,全因客人信心大跌,「有時候一日連一單生意都無,可能啲客冇晒信心,大陸好多假貨,但我地喺緬甸入貨!」有近30年歷史的玉器市場即將遷拆,即使日後重置,歷史感不再。但他稱會堅持營運,直至無人接手,「唔擔心生意再差,因為𠵱家已經無得再差!」

食物及環境衞生署表示,今年年中將會與市場的持牌小販商議搬遷攤檔安排。按目前的規劃,當油麻地玉器小販市場在原址重建後,將安排相關的持牌小販遷回原址。

油麻地玉器市場資料:
面積:約1,500米
攤檔數目:347名持牌小販(截至2018年3月31日)
清拆時間:2020年第四季
臨時安置時間:2020年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