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故事】與青年同行 愈行愈遠 生活困難買樓無望

【圖片故事】與青年同行 愈行愈遠 生活困難買樓無望
撰文:蘇煒然
出版:更新:

《逃犯條例》引起了社會的矛盾和紛爭,港人不惜上街遊行、佔領,甚至衝擊,警察武力清場的「烽煙」不只一次籠罩香港。但長久累積的各種社會問題使市民早已對政府失去信心,「暫緩」和「致歉」根本無法說服香港人;導致年輕人百般困惑,認為政府沒有正視問題。年輕人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甚至冒着鋃鐺入獄的風險,走在前線,只想要守護香港這個「家」。但日常生活中,高昂的樓價使他們甚至無法擁有自己的「家」,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路透社在11位年青人家中的臥室進行訪問,講述他們對於政治的關注,以及在中國控制下的挫敗感。攝影:Thomas Peter/路透社圖片編輯:許珮茵

30歲的Eunice Wai是一名小學教師,目前與父母及弟弟同住。「中國政府進一步控制人民,減少我們的自由」。她亦指出生活上還有其他困難:「房屋是最嚴重的問題,我們的居住空間很小,而且地產商控制市場下,人們很難置業。」她認為其他社會問題使生活愈見困難,尤其是不公平的房屋政策只會令富者愈富。(Thomas Peter/路透社)
住客在天台將衣物吊起晾乾。(Thomas Peter/路透社)
22歲的Ruby Leung是一名法律系學生,目前與母親及工人同住。「中國政府承諾一國兩制50年不變,所以人們對於50年後發生的事感到焦慮,中國會繼續實行一國兩制,還是會將香港同化成為中國一部分,好像深圳一樣?這非常可怕。」她說:「我們曾經希望有普選,但之後情況走向下坡,我們不但沒有普選,中國政府在政治上變得更有影響力。」(Thomas Peter/路透社)
香港密密麻麻的住宅建築。(Thomas Peter/路透社)
22歲的Maisy Mok是一名國際新聞系學生,目前與父親同住。由於居住空間太小,她父親需要睡在客廳沙發上。Maisy的父母離婚了,「最近我回來與父親同住,有時我會為到父親要睡在沙發而感到不舒服,因為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她說:「我覺得自己永遠不會放棄言論自由。香港的司法制度相當好,而且我喜歡政治諷刺,這是我修讀新聞與政治的原因。如果這些被奪走,即使中國有金錢和利益,或者更大的居所,我也不會感到高興。我們習慣了自由,便無法習慣中國的制度。」(Thomas Peter/路透社)
一棟房屋樓梯的設計特徵。(Thomas Peter/路透社)
23歲的Roy Lam任職於人力資源部門,目前與母親及四名姐妹同住。他說年青人會決心站出來堅持自己應得的,但很難一直保持積極態度。他說:「我們有時會想:『讓我們放棄吧,一起移民到其他地方。』」(Thomas Peter/路透社)
住宅外牆的水管。(Thomas Peter/路透社)
22歲的Zaleena Ho是一名電影系畢業生,目前與父母同住。她說:「政治環境愈來愈差,我們大部分人努力維持我們所得到的。我有美國護照,我可以一走了之,但我希望我們可以改變一些事。如果情況變得惡劣,我就會離開,但我們依然在這裏奮鬥着。」(Thomas Peter/路透社)
住宅窗口外的晾衣架。(Thomas Peter/路透社)
22歲的William Lun主修經濟,想要成為律師,現與父親及兄弟同住。「置業是所有人的夢想,『上車』是一個中國式思維,是人生中一個安定下來的階段。我很想在香港上車,但這是不可能的任務」。「香港應該在中國有其自己的位置,香港非常特別;我生於香港,我喜歡這裏。我在過去兩星期哭了無數次,我的朋友被開槍射擊,硬食催淚彈。」他又補充:「當我看見政府不為所動時,他們似乎不聆聽年青人的訴求,他們看起來不太關注。當200萬人上街,他們表示:『噢,我們聽到你的聲音了,但我們仍會繼續推行(條例)。』」(Thomas Peter/路透社)
窗外的日常景觀,見到香港密密麻麻的住宅建築。(Thomas Peter/路透社)
24歲的Michael Ho是一名修讀政治及國際關係的浸大畢業生,目前與父母同住。他接收了姐姐的卧室,並將其打通成11平方米的大房間。他表示反修例示威是關於防止不公義的情況在實現夢想時發生。「因為樓價問題,年青人在成長、發展他們的職業生涯時都感到絕望。」(Thomas Peter/路透社)
香港密密麻麻的住宅建築。(Thomas Peter/路透社)
26歲的John Wai是一名工程師,目前與父母及姐妹同住。「令我憤怒的是政府容許大陸人購買那些非常有限的土地資源,加上地產商的抬高樓價,令我們無法負擔。」他說。在頂尖的大學畢業後兩年,他認為得不到他所應得的,他給父母家用並償還學債,已沒有足夠儲蓄置業。「我認真地考慮移民到新加坡或泰國,因為我對香港的未來感到失望,我看到中國政府進一步削減我們的權利。」(Thomas Peter/路透社)
住宅窗外的日常景觀。(Thomas Peter/路透社)
25歲的Fung Cheng是一名平面設計師,目前與父母及兄弟同住。他歸咎於制度剝奪了他置業的機會。他表示,由中央認可的選舉委員會投票選出中央支持的林鄭月娥,在2017年勝出並成為特首,她不會聽取人民的訴求。「這是制度問題,他們不需要追求選票便可組成政府,這裏沒有民主。」他說。(Thomas Peter/路透社)
窗外大廈林立。(Thomas Peter/路透社)
29歲的Sonic Lee是一名音樂家和作曲家,目前與母親同住。「對我來說,雨傘革命僅僅是個故事,像Marvel漫畫。(革命)並不會發生在現實香港,香港沒有超級英雄。我不再相信單一場大型運動會影響到甚麼,如果香港有任何改變,那將會是很多小人物在做一些小事,然後你將他們累積在一起。」他說:「對,我害怕無法閱讀書籍或寫作文章或無法再唱歌和寫歌。但同一時間,這令音樂及藝術有更大的力量,特別是搖滾音樂。如果我用音樂講述現在發生甚麼事和我們在爭取甚麼,音樂在這城市就變得十分重要。」(Thomas Peter/路透社)
管理處派發一袋一袋的垃圾膠袋,塞滿了信箱。(Thomas Peter/路透社)
21歲的Ruka Tong是一名學生,目前與父母及兩名姐妹同住,11平方米的房間需與兩名姐妹共用。直到去年,一家五口住在28平方米的房間內。「我經常在工作去賺更多錢置業。我一星期工作7天,我有五份工作:一份辦公室文員,另外是補習,每天只有2-3小時休息。我需要賺更多錢幫忙學業及家人。」她說。「在香港有很多壓力,通脹壓力,學業壓力⋯⋯我不希望下一代面對這些問題。」(Thomas Peter/路透社)
窗外是香港密密麻麻的住宅建築。(Thomas Peter/路透社)
23歲的Peter Chang是一名社會企業家,目前與父親同住並共用房間。他表示對政府現行的移民政策感到憤怒,那使到大量大陸人移居香港,「政府試圖通過大灣區計劃來淡化香港人的身份,這是一種文化輸送計劃。此外還有每天150名新移民。這種策略在中國其他地方也可看到,如新疆、西藏、廣東省⋯⋯我們需要一個由人民選出的特首,這是中國在回歸前向世界作出的承諾。沒有人民選出的特首,政府的政策將會永遠傾向中國。」(Thomas Peter/路透社)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