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跟魚類專家到「具重要生態價值」的東涌河 認識本地魚

撰文:黎明佩 攝影組
出版:更新:

莊棣華是魚類分類學專家,他走遍了香港的河溪及鄰近濕地等淡水環境,仔細記錄香港河流的魚類資料。1992年,莊棣華初步完成了香港全域淡水及鹹水棲息魚類的報告,共載魚類96種。這天他與「香港魚類學會」成員黎諾維(Keith),二人帶同記者親身走到魚種豐富的東涌河,示範如何進入魚類的世界,用怎樣的角度去看人類的祖先。「人類是唯一一種動物能夠感受、欣賞世界,那並非我們的權力,只是我們巧合地有這樣的能力,不過,脫離大自然太久,我們都幾乎喪失了這種領悟力。」對莊棣華而言,魚類與自然博物就是一支鑰匙,讓他重新領略世界。攝影:鍾偉德,撰文:黎明佩

魚類專家莊棣華是中日混血兒,1974年由日本來到香港,當時他就讀小二,因為父親從事寫作,所以住到了寧靜的長洲。這天他與「香港魚類學會」成員黎諾維(Keith),二人帶同記者親身走到魚種豐富的東涌河,示範如何進入魚類的世界,用怎樣的角度去看人類的祖先。(鍾偉德攝)
東涌河全長約有3公里,被政府劃定為「具重要生態價值」的河溪。全香港約有40多種淡水魚,主要生活於河溪、沼澤等淡水地帶,而東涌河記錄有20種原生淡水魚類,佔全港的一半。他帶備行山、潛水、盛載魚類的設備到東涌河,行程開始前先看看地圖。(鍾偉德攝)
莊棣華與Keith帶記者走遍東涌河的上、中、下游,解釋不同河道會出現的各種魚類。莊棣華是魚類分類學專家,這興趣源於讀書時期。至今,他已走遍香港的河溪及鄰近濕地等淡水環境,仔細記錄香港河流的魚類資料。1992年,莊棣華初步完成了香港全域淡水及鹹水棲息魚類的報告,共載魚類96種。(鍾偉德攝)
進入魚世界,每天與魚為伴,一早便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份。「我沒辦法不去看魚。當別人去踢足球,我則背上睡袋自己去看魚,那是很自然的個人選擇。」他回憶,長洲漁民視船為家,一般不允許陌生人上船,但當時莊棣華年紀小又是島民,不時會登船幫忙分類魚穫。「我家沒有漁船,只好去看別人怎樣做,學習他們怎樣與魚生活。」(鍾偉德攝)
莊棣華換上潛水衣,跳入河流中尋找魚兒的蹤影。「我相信,生命體要直接面對生命體,如果你沒有親身去見證,即使看過再多的書、圖片、影像,你以為你知道很多,那其實只是白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那些種種都不是『你自己』的東西,那是外面灌輸的資訊。」他說。(鍾偉德攝)
作為科學家,莊棣華每次到河邊看魚,觀察以外都會作記錄,舊時代沒有相機,他喜歡用畫紙和筆,畫出魚的形態和外貌。 「一個豐富的人類世界,本應該是多元的,無論去到任何一條溪流,一定要用手觸碰水,去摸摸那河裏的石頭,有溫度、質感,捧起一手泥沙,用五官直接去面對,那才是進入『魚類』與『自然博物』世界所需要的準備。拍照,那是最快速的捕捉,但只有用手和筆畫出來,我才會去看清楚那條魚的鱗片形狀,看牠細微的色彩分佈。繪畫是最原始、最有效的記錄方式,與觀察有着離不開的關係。」(鍾偉德攝)
莊棣華對本地魚類充滿熱忱,背後原因卻自然得很:「南中國海和珠江都是達到國際級數的水域,擁有魚種類非常豐富,如果我身在香港都沒有好好認識及掌握有關魚類的學問,那實在非常奇怪。」 全港共有1400多條河流,6000多條溪流分支,當年莊棣華到過每條河流,看過當中的不同河段,記錄每種魚的種類和生命史。(鍾偉德攝)
莊棣華捕捉到數條異鱲,裝進食物盒仔細觀察。異鱲的外觀有近似石頭的銀色和金黃色,身體流線型,遇險時會以驚人的爆炸力高速游泳,令捕食者難以捕捉;牠需要在清澈、無污染、沒人為干擾、高溶氧量的溪澗生活,是河水品質的生態指標。(鍾偉德攝)
自從東涌河進行河道工程,下游的部份河段遭政府渠道化。莊棣華指,抗逆流能力低的魚類若被沖至已渠道化的下游,基本上已沒法在無沙石遮掩的急流中再逆流而上,結果被困在落差最大的垂直水泥梯級,在湍流中力竭待斃。(鍾偉德攝)
莊棣華隔網觀察剛撈起的「筍殼」,小心翼翼避免觸碰到牠的身體,「魚的身體有側腺,由頭部的鰓起至尾鰭,但主要分支都密集地分佈於頭部,非常敏感,功能是感覺水壓、水流流速、水流方向等,一條小小的魚,牠的感知能力可是人類所沒法想像的。」(鍾偉德攝)
「人類是唯一一種動物能夠感受、欣賞世界,那並非我們的權力,只是我們巧合地有這樣的能力,不過,脫離大自然太久,我們都幾乎喪失了這種領悟力。」對莊棣華而言,魚類與自然博物就是一支鑰匙,讓他重新領略世界。(鍾偉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