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中美關係政隨人改?中國見識「美國本土主義」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對華政策是美國大選議題之一,希拉里和特朗普都關注國民如何理解來自太平洋彼岸的挑戰,又會認同怎樣的對華政策。儘管候選人政綱不可盡信,民意評估亦會有偏差,但可用來勾勒美國對華主流觀點,同時顯現美國選民由對華政策以至美國外交定位,看法分歧。
當「鞭撻中國」成為美國競選例行公事,北京早已學懂不用太過認真,為一些尖銳宣傳口號而抓狂。傳統智慧認為,不論誰奪得白宮寶座,上台後都要由大局着眼,慎重處理中美關係。兩相比較,這場選戰值得中國警惕的一大現象是特朗普所代表的美國本土主義。

今次美國大選,有候選人打着「美國優先」旗號,對中國人權狀況漠不關心。其所代表民意有一天或會主導華府外交思維。(Getty Images)

對於中美關係,兩國主流輿論口徑一致,認為競選和主政是兩碼子事,即使候選人講得多天馬行空,當選後都會腳踏實地。中國官方新華社今年5月發表評論文章,引述分析人士指「『打中國牌』已經成了美國總統競選人的『必備套路』。厥詞也好,示好也罷,都是為了選民手中的選票」。美國《紐約時報》亦稱:「每隔4年,(美國)總統候選人都會發誓更加賣力地幫助美國勞工應對來自國外的競爭。當上總統後,他們卻無一例外地推行更為溫和的對華貿易政策,因為覺得和北京搞好關係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候選人言論有何參考價值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經實力突飛猛進,驅使美國調整其亞太地區定位。兩國關係遵循勢力消長的歷史軌迹,一步步走到目前「鬥而不破」格局,即使白宮換了主人,不見得會更弦易轍。

那麼候選人的對華政綱有什麼參考價值呢?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發表《美國藍皮書:美國研究報告(2016)》,認為美國總統換屆一向有「低開高走」的周期,候選人習慣對華示強,間中引發北京抗議,但一待選戰結束,兩國交往仍然會回歸常軌,這次選舉大概也不例外。然而社科院警告這次開局可能會「走得更低」,反映兩國近年摩擦日多,雙邊關係每況愈下。

跟據《紐約時報》報道,多年以來美國對華出口總值不振,只達四分一對華進口總值,如去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便高達3,670億美元,延續多年來兩國的進出口趨勢,亦令中國在大選年成為箭靶。希拉里在今年4月表示,一旦當選總統,便會積極追究涉華貿易爭議,對中國「違規割價傾銷產品」施加懲罰,又反對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以防由於承認中方產品價格和成本計算辦法,削弱美國反制手段。

希拉里特朗普難得一致

要解釋中美貿易逆差,可以非常簡潔:中國生產成本比美國低廉。可是相當數量的美國選民卻另有想法,認為事情沒那麼簡單。相比希拉里,特朗普更依賴美國白人藍領階層支持,口中對華立場更為強硬;他抨擊中國憑藉操縱人民幣匯率,補貼企業出口,竊取知識產權,上下其手「作弊」才建立對美貿易優勢,所以他聲言上台後就會對華徵收45%關稅,以示美國不是「鬧着玩」。

「美國優先」的競選威力

根據國情和產品類別,世界貿易組織設下關稅上限,假如成員國美國對華開徵45%關稅,或會觸犯相關規則。當美國NBC記者問及此點時,特朗普表示:「那麼我們就修改現有的協議或者退出。這些貿易協定簡直就是災難。」他自信即使放棄世貿合作,美國仍能夠獨善其身。

反對者斥之為「孤立主義」,特朗普則聲稱為「美國優先」。此方針不乏美國民眾支持,以至迫使希拉里調整立場。她出任國務卿時,參與推動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以搶在中國之前組成亞太地區經貿聯盟,敲定貿易規則。時至大選關鍵時刻,她卻一如特朗普,公開反對協議,批評TPP會削減美國勞工職位和工資。

「中國偷了我們的工作!」不管指控真假,希拉里與特朗普為了回應選民情緒,至少單就對華貿易爭議,難得槍口一致。然而他們最大考量不在於中美關係,而是選民的「美國優先」訴求,所以一邊揚言要實施對華關稅懲罰,另一邊重申要推翻TPP。

不過,細分之下,希拉里與特朗普的對華政策其實是兩種主張的對碰。美國一向標榜其外交政策核心為推廣自由民主與人權保障這套普世價值,又以「世界警察」自居,要求他國遵守「國際規矩」。

希拉里執掌美國國務院時,批准美國駐華大使館庇護失明維權人士陳光誠,又多次抨擊中國政府控制信息自由,引來中國學者批評她不遵守「國際規範」。即使在貿易問題上對華「示強」,她仍在意美國的全球領袖地位。

中美關係被視為當前最重要的國際關係,美國大選亦吸引許多中國人關注。(美聯社)

美國使命與世界警察角色

相較之下, 特朗普以孤立主義思路看待美國的國際地位。對於7月底土耳其未遂軍事政變,特朗普表示美國自身面臨一大堆公民自由問題,根本缺乏說服力,介入他國事務是奢談。這番言論獲中國媒體廣為轉載。

另一方面,希拉里在自傳透露,她於2010年擔任國務卿時留意到中方開始標示南海為「核心利益」,與台灣並列為不容商榷的主權問題。此後,美國啟動「亞太再平衡」戰略,加強駐東亞軍事部署,又以宣示「航行自由」為名,定期派艦巡邏南海。希拉里當時公開表明,南海事關美國國家利益。

特朗普亦說要就南海問題向中方施壓,但他故弄玄虛稱「不會說清楚打算怎做,我們要令人難以預測」。他屢次強調美國不應充當「世界警察」,為他人而損耗自身國力。他又聲言美國應由日本基地撤軍,甚至允許日韓發展核武,自行承擔防務責任。

北京看見另一個美國

自建交以來,中國一直與「積極外向」的美國打交道,假如希拉里當選總統,相信美國會秉承其外交傳統,中美延續「鬥而不破」的外交角力,貿易、人權和南海三大爭議繼續困擾雙邊關係。

或者,在這次美國大選,中國最大得着是感受到「消極內向」的美國,親眼見識有主要候選人打着「美國優先」旗號,呼籲美軍撤出東亞,對中國人權狀況漠不關心。縱使特朗普未能「爆冷」勝出,難保終有一日,其所代表的美國民意可能會主導華府外交思維。當美國本土主義抬頭,華府或會放棄圍堵中國,但正如對華貿易爭議所示,不一定如表面看來那麼對中國有利。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