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專訪(二)】兩岸隔絕下的懷鄉情 同鄉會走向黃昏?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台灣自1946年後,多達400萬來自各省、五湖四海的大陸移民匯聚在這僅有3.6萬平方公里的島上,因而催生大量同鄉會,僅台北市就有潮州同鄉會、寧波同鄉會、雲南同鄉會、湖南同鄉會、福州同鄉會……數量多達上百個。
《香港01》記者赴台灣,採訪了寧波同鄉會、河南同鄉會、廣東和東莞同鄉會等,透過系列文章紀錄同鄉會在台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並探討在兩岸分治70年下同鄉會如何把過去的同鄉情誼再植於港、台,並在現代社會建立自己的脈絡連結。

【魂.專訪(一)】華人文化的宗親情緣:「台灣」同鄉會

伴隨著兩岸隔絕、台灣民主化與本土化運動的興起,各個大陸同鄉會也漸漸受到衝擊。

首先是「籍貫」的統一。

過去依照華人傳統,個人的籍貫跟隨父親甚至祖父,就算是在台灣出生,也可以當作是湖南籍、河北籍、浙江籍,在升學、就職時都能享有一些優惠,受到來自同一籍貫的前輩的關照。

撇開國民黨政府想要用獎勵手段攏絡遷移到台灣的「外省人」,好更加順利地控制政權的部分,關照老鄉本來就是同鄉會的功能,也是人之常情。

但在佔大多數的台灣籍人民的多年抗議下,台灣政府於1992年修改《戶籍法》,將所有人民的籍貫一律改為「依出生地登記」,這時距離大陸軍民撤退來台都已經快要50年,許多的第二代和絕大部分的第三代都是台灣出生,從此「台灣籍」人民從「大多數」成為「絕大多數」。

轉眼雲煙

台北市寧波同鄉會的《寧波同鄉》會刊主編應平書表示,寧波同鄉會最大規模曾經超過1.5萬人、甚至接近2萬人的規模。

不過,以現在各大同鄉會的景況,確實是很難想像當年的盛況。

例如東莞同鄉會,早在1952年就已經成立,當時名叫「東莞同鄉聯誼會」,並且於1991年正式成立「台北市東莞同鄉會」。雖然名字有「台北市」,但只是表示總部設在台北市,並不排斥台灣其他縣市的東莞老鄉加入。各個用台北市作為正式名稱的大陸同鄉會,大都是這樣的思維。

從中國大陸遷移到台灣的「同鄉會」,隨著台灣本土化的浪潮,逐漸失去「味道」。(VCG)

東莞同鄉會也曾經有超過2000名會員,直到今天都仍然有活動。不過,現在記名會員只剩500人,且來自同一家庭的會員更佔了30%,很少有新血加入了。根據同鄉會向《香港01》記者表示,東莞同鄉會目前已經無法支持全日運作,會所已經撤除長設人員,如果有新人前來詢問,同鄉會大多建議他們去更大的台北市廣東同鄉會。

廣東同鄉會則告訴記者:他們對東莞的情況也不太了解;或著應該說,廣東同鄉會已經沒有心力去顧及更多小縣市的事務,光是要維持同鄉會的日常運作就已經是「盡力而為」了。

據了解,廣東同鄉會的網站只有約1100人訪問過,基本上停留在施工狀態無法正常閱覽,這已經是台灣目前具備足夠資源、設有常備人員在全日運作中的大省同鄉會。

2017年,台北市寧波同鄉會還曾造訪寧波,與大陸官員會面。(截取網絡)

老成凋零青黃不接

應平書說,過去到訪台灣的老兵們受限政府法令,沒辦法正常婚配;等到全面開放婚嫁的時候,年紀又已經到了一定歲數,結果造成下一代的斷層。更何況,等到兩岸恢復通聯的時候,思鄉情切的老兵們前往探親,有些人也就從此不回來了──同鄉會又怎麼比得上真正的故鄉?

至於那些擁有較高社經地位的名流、才士等等,也有許多人攜帶家眷到台灣的,也不會受到老兵婚配法令的限制。但是這也代表了他們的子女,往往就有較多的機會出國留學,然後就這樣留在國外的人也不少。

事實上,「外省第一代」本人退休後就去國外享福的人也是很多的,而「台北市」同鄉會畢竟沒有通天的手段去英、美、加國等等地方找人。結果,無論階級高低,時間一長,同鄉會都陷入會員「只出不進、失去聯絡」的窘況中。

台北市寧波同鄉會返鄉期間,當地還舉行焚香祭典。(截取網絡)

資金同樣是一個問題。過去台灣的銀行利率高達5%、10%甚至20%,同鄉會可以輕易用利息支付日常運作,不動本金。但在會員減少的同時,銀行利率也在降低,2019年的3年定存利率只有約1%。

寧波同鄉會目前還有大約2000名會員,但某些獎助項目必須依賴部分年長會員過世後的遺贈,如果說要純憑會費或是過去留下的基金運作,就只能夠逐年縮小運作範圍了。

同鄉會的新血困難還有一個原因:下一代不再自認是「老鄉」了。

即便台北市寧波同鄉會經濟拮据,但仍固定出版《寧波同鄉》刊物。(截曲網絡)

地理隔絕造成的文化隔閡

儘管兩岸隔絕不過數十年,但也歷經三代,新生代生在台灣、長在台灣,對於「故鄉」的思念當然不能夠和父祖輩比較。況且,由於「眷村」數量不足,許多外省人其實都與本省人混居。

但影響最大的,還是「文化隔閡」:兩岸隔絕數十年,一旦開始接觸,其文化差異卻比想像中更大。而再加上眾多政治及社會事件的衝擊:從1989年天安門事件、1994年千島湖事件、1995年與1996年的台海飛彈危機;再到台商赴陸與陸客來台觀光帶來的接觸不適應甚至是國際場合中的衝突……結果「自我」與「他者」的分別心,讓同鄉的號召力更加降低。

上一代背井離鄉最終落地生根,卻滿懷鄉愁,下一代又有否懷鄉之情?(曾梓洋攝)

根據台灣內政部主計處統計,遲至1990年,台灣有277萬的大陸省籍人士,佔台灣總人口的13.5%;但到了2011年,根據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統計,只剩下7.1%的人口認同自己是「大陸各省市人」,幾乎砍半。如果以純人數計算,就是在20年間少了近百萬人。

應平書坦率的表示,就連同鄉會中的許多老會員,都認為在不久之後,在台灣的大陸同鄉會就會徹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