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一個購物節兩岸同樂? 台灣人點睇雙11

撰文:蔡苡柔
出版:更新:

雙11對台灣人來說是什麼呢? 台灣電商沒有自己的購物節,在中國大陸雙11購物節取得巨大成功後,台灣電商也開始跟進,最終變成台灣電商、量販店、餐廳、超市一同大減價的盛況,今年雙11甚至從10月底開始許多店家就迫不及待的貼出促銷優惠,希望能夠蹭一波熱度,帶動買氣。
而根據阿里巴巴提供的數據,截至雙11晚上11時55分,出口的排行榜前5名為俄羅斯、香港、台灣、美國、澳洲;與2018年相比,台灣維持第3位不變,香港則下跌一位,不只台灣內部節慶氛圍濃,台灣人也透過大陸電商購物,雙11可謂取得巨大的成功,更有取代台灣百貨公司周年慶的勢頭。

雙11再度創下驚人的成交紀錄,台灣近年也開始瘋雙11。(VCG)

雙11在台灣

周年慶在台灣曾經是促銷的最佳代名詞,但打開Google Trend發現周年慶對上雙11兩個詞的搜索熱度在10月底逐漸拉開差距,但過去一個月(10月13日到11月13日)搜索熱度有差距。台灣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連續第五年,針對雙11購物檔期進行消費者網購調查,這次調查首度納入台灣百貨公司第四季周年慶,觀察10月底至11月「年度購物季」的消費者意向與行為。

調查結果顯示,今年的雙11網購買氣意願,較往年更高且超越百貨公司周年慶。有71%的消費者表達參加雙11購物的意願,而表達有意願參加百貨周年慶的消費者則有60.2%,預估2019「年度購物季」的人均消費金額為新台幣12,391元。

雙11的搜索熱度過去一個月整體低過週年慶,但在11月熱度飆升。(截圖自Google趨勢)

雖然今年的雙11買氣有超越百貨公司周年慶的趨勢,但是根據資策會的調查顯示,消費者在電商平台與實體百貨公司並非是單純的競爭,購買類別與消費型態有差異。例如台灣消費者在百貨公司周年慶消費傾向的前五大類別,以服飾配件(26.4%)居冠、其次則是美容保養(26%)、3C家電(22.7%)、精品鞋包(15.6%)、日常用品(13.3%)。

而在雙11電商平台消費的前五大類別,第一名則為3C家電(36.6%)、第二則是日常用品(25.9%)、接下來則是服飾配件(17.4%)、美容保養(14.8%)和餐飲票券(12.8%)。與中國大陸在雙11前,美妝保養品一再登上微博熱搜榜呈現不同的消費者取向。

台灣媒體也紛紛以雙11超越週年慶買氣為題報道,而台灣百貨業者也透過雙11和週年慶加乘下,刺激新一波的消費。台灣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張筱祺分析,在電商虛實整合的趨勢下,許多業者在同步經營線上與線下通路,吸引衝動性購物的消費者,或掌握消費者在虛實通路的購物模式差異性,推出消費者想要的商品屬性或組合,將虛實通路整合銷售的效益極大化。

上淘寶不再只是負面詞

台灣對中國大陸電商態度的轉折在近幾年有特別明顯的改變。以淘寶為例,雖然直到現在,對於淘寶淘到「劣質品」的文章仍舊存在,但也越來越多台灣年輕人到淘寶淘貨。此外,淘寶授權台灣業者代理經營,加上今年淘寶授權台灣業者代理經營,設點合法登台,加入由蝦皮、PCHOME領頭的台灣電商市場,除了繁體中文化介面、還包括7天鑑賞期、本地退貨以及台灣消費者慣用的超商取貨付款。

台灣夜市現在充滿淘寶貨。(聯合新聞網)

台灣消費者也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在大陸電商買東西」,今年台灣最大的電子布告欄批踢踢在雙11當天省錢版(Lifeismoney)版登上熱門看板,裡面除了介紹雙11台灣各大商店的優惠,對於中國大陸電商龍頭京東、淘寶等的優惠也都有分享,比起挑選平台,尋找最便宜的好物對消費者來說永遠是最重要的事。這也符合資策會的分析,「價格便宜」是台灣消費者在雙11購物的最重要的因素。

此外,大陸電商平台在台灣消費市場被接受也與台灣夜市近年越來越多淘寶貨賣的價格卻更昂貴不無關係,「與其被店家坑,不如上網自己淘」。從雙11在台灣的成功、淘寶貨在台灣社會的常見以及落地,可以看見大陸電商在台灣消費者眼中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