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畫裸體美女的藝術家獨愛收藏六七十年代中國娃娃:絕不輸Barbie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藝術家馬延紅,以畫年輕女性青春美好的身體出名,這些女孩大多是她的友人以及她自己,尺度大膽,曾刺激和挑釁了不少「傳統人士」。5年前,她開始痴迷一種「中國娃娃」,這種娃娃生產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當年中國輕工業自主設計​​的代表產物,她花高價大量收集,娃娃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兩三年後她就買不起這些娃娃了。

她圍繞娃娃進行了多種創作,一種是還原老照片和老玩具,一種是實物展櫃,還把不同種類的娃娃畫成《大國娃圖鑑》。今年8月,她的「尋娃記」在上海朵雲軒展出,一条去到現場和她聊了聊,她說自己最愛「中國漂亮女人」,「未來我還是想繼續畫漂亮女人,在我的作品中表達性。」

馬延紅的大國娃收藏及藝術代表作(點圖放大瀏覽):

上海大國娃:中國的芭比娃娃

自述:馬延紅 編輯:謝禕旻(一条)

我叫馬延紅,是一名獨立藝術家,2015年開始收藏中國娃娃。這些娃娃誕生於我的童年時期,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記憶中那時候的孩子童年玩具很少,一個星期天我在街邊小商店看中了一個大塑料娃娃,50公分高的樣子,要15塊錢一個,我媽那時候每個月工資最多也才60塊錢。40年後,我再來買,這些娃娃漲價到了兩三千塊錢。

我收集了很多種娃娃:毛絨娃娃,還有小布娃娃。小布娃娃就是我小時候玩過的那種,身上會穿一個小圍兜,膠皮臉、膠皮手,還有小膠皮腳丫,裏面有一個發聲器,捏了它會響。在這些娃娃裏面,我覺得最值得一說的是上海大國娃。這種娃娃等於是娃娃裏的貴族,我生在陝西寶雞,相對比較偏僻不發達的地方,小時候其實沒玩過,只依稀記得在挂歷、年曆卡和鐵皮餅乾桶上見過。當年只有住在上海或者其它大城市的小孩才能擁有這麼好看又高級的娃娃。我第一次淘到的那隻大國娃48公分高,臉很恬靜,髮絲枯黃,穿一雙小塑料鞋,很寫實,站在那顯得很精神,拿到它時周圍有種蓬蓽生輝的感覺。

上海大國娃分兩種,一種是民族娃娃,一種是時裝娃娃。時裝大國娃頭髮是絲的,有些梳着長長的辮子,身上的衣服、面部特徵都透露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女孩的樣子。而那些仙女一樣的大號民族娃娃則穿着中國絲綢、真絲、金絲絨製成的民族服裝,腳踩紅色或白色真皮靴子,佩戴着琉璃珠串成的首飾,有些頭髮上插着翎毛……我後來才知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國家有一個輕工業設計的高潮時期,不僅有娃娃,還有好多鐵皮玩具,自己設計自己生產。有了大國娃之後,我原來在外國旅行買的複合材質的娃娃就很少拿出來了,我覺得大國娃的形象和觀賞性,就不輸外國娃娃。

點圖看看形象和觀賞性不輸外國娃娃的各式大國娃:

+1

有些年曆卡上會印大國娃。現在年輕人都不知道年曆卡是什麼東西。正面是個娃娃的圖案,背面就是年曆,比如說1978年,有12個月份,一年就是一張。可能是西泠印社、天津美術出版社或者書店這些地方印製的。我將年曆卡和我的大國娃放在一起比對,就可以判斷娃娃的年份。比如說這本挂歷是1978年的,它有印這個娃娃,就知道70年代已經有它了。

我不想成為一個收藏家

2016年是我蒐集最狂熱的時候,每天家裏都是從全國各地運來的裝着娃娃的快遞箱,因為是從舊貨商手裏淘來的,外面用舊紙殼或報紙纏住,屋子裏都是腐敗的霉味兒。現在我基本上不買大國娃了,它已經被抬到了一個比較高的價格,我就玩不起了。但是如果用我的作品去呈現它,我覺得這個挺有成就的,好像是我的一種本分或者DNA。

我用娃娃做的第一個創作,是複現了4歲時的那張照片。其實用到的就是我淘到的第一隻娃娃。當時我一眼認出來這就是我小時候玩過的那一款,我當時拍了一張照片,就是我在姥姥家門口騎着一個小三輪,後面載着我的小娃娃。我咬咬牙就把它買下來了。收到娃娃後感覺就像穿越了一樣,小時候在陝西寶雞吃過的食物的味道,蓋過的被子的氣味,立刻浮現在眼前。我找到了我騎過的那輛小車子,把那張照片像底片一樣,擴到一個4歲女孩的大小,然後把它貼在木板上,擺上小車子和娃娃(點擊放大瀏覽):

在魔都娃娃展的時候,《蹬車女孩》這件作品被放在展廳中央的位置。用照片創作的還有《吃娃手男孩》,這張照片是淘來的,像做一件雕塑一樣,床墊上畫了一個小孩坐在沙發上,又找到了跟這張照片裏一樣的娃娃,再把床墊上一部分海綿掏空,娃娃縫在上面。我也畫了娃娃的圖鑑。把我知道的不同樣式的娃娃,都畫進這張畫裏。有穿各種衣服,各種髮型,大號的小號的娃娃,畫裏的娃娃排着隊過馬路,手裏拿着花束歡迎,還有彈着小鋼琴的。

我還做了大國娃展櫃,娃娃直接放進去,旁邊會搭配一個大的鐵皮青蛙,一個側面印着民族娃娃的餅乾桶,裏面插上塑料花,花瓣可以一塊一塊卸下來,這件作品叫《豐年》,豐收的年景。《節日之夜》,背景是一張七十年代的年曆卡,上面印着絢麗的煙花,這些民族娃娃就站在下面看煙花。

我還會做一些老玩具的裝置。一個舊的行李箱,我把小娃娃放在行李箱裏面,這個行李箱可能是現實中某個女孩遺忘的。 箱子打開之後,裏面是一個她曾經擁有過的娃娃,我找了一張西泠印社當年印的圖片,圖片上就是一個女孩抱着一個大國娃。我把這個女孩臉給塗了,跟現在有一些距離,我們可以去幻想娃娃的主人是什麼樣的。

另外一個叫《時光琉璃》,一個舊的大衣櫃,其實是過去那種家具小樣,然後把娃娃的手和腦袋放進去,周圍擱點彈球玻璃球。《鏡櫃娃小婚禮》就是娃娃和我的畫結合在一起。娃娃是真娃娃,安在我的畫上,畫裏有個小孩坐在鏡櫃上。她出生在一個農村的家庭環境,旁邊是一對小婚禮娃娃,這其實是一個小燈箱,通上電後它就會亮,裏頭還有音樂。

點擊放大瀏覽《時光琉璃》及更多馬延紅的作品:

+2

我不想畫重大歷史題材,我想畫我感興趣的

我出生在陝西寶雞的一個雙職工家庭,9歲開始學畫畫,16歲考上中央美院附中。當年我只知道美院附中是藝術家的搖籃,但我沒有自信能夠成為一個女藝術家,因為我找不到一個榜樣。我上大學的時候,每年畢業創作的得獎作品基本上都是社會題材、民工題材或者重大歷史事件的題材。那時我看一本書叫《不再有好女孩了》,介紹國外的女藝術家都在做什麼。我看到瑪琳杜馬斯就被鼓勵了,她不只畫人體,什麼她都敢畫,我就覺得我可不要去畫什麼重大歷史題材,我要畫我自己感興趣的。

畢業的​​時候我們幾個女生約了一下,在我們油畫系的教室裏,把門關上,借了其中一個好朋友的數碼相機,都只穿了內褲和絲襪,還有鞋,就互相拍。 這一看就是我要的那種照片,然後我就開始把照片變成真人大小的油畫,這就成了我的畢業作品系列,叫《在沒人的地兒》。作品展出的時候,大概就是2000年初吧,年輕的教師都挺喜歡我的作品,也有一些老先生不喜歡,說脫不脫穿不穿的,整的都是些什麼?

其實學院裏畫人體是很常見的,可能我畫的是年輕的好看的女孩,而且女孩們對自己的身體很接納,也很自信,她們知道該怎麼去穿,怎麼去站立,把青春肉體的性感都呈現出來了。阿城老師因為跟我們學校的劉小東老師關係比較好,他也看了我的畢業展,說社會多元了之後私己是有價值的,你畫身體,就是一個私己。在一段時間裏,我感覺就像一扇門被打開了,又創作了女友系列。

馬延紅以畫年輕女性青春美好的身體出名(點擊放大瀏覽相關畫作):

+14

在非典時期,也是大家隔離的封閉的環境,我就畫了撲克牌系列,就是一些女孩的生活細節,有女孩的絲襪,小玩具,甚至一些性玩具,還有照鏡子時候的那種感受。茉茉系列其實是以自己為原型,找相應的服裝來變換裝扮,然後擺拍,再根據照片成畫,其實也是有比較強的性意味。比如《兔子與香蕉》,就是穿成兔女郎那樣,帶個兔子耳朵,然後手裏拿一個扒開皮的香蕉。

還有一幅叫《約會將臨》,畫中人也是戴着假髮,後面是滿牆DVD,也是我那時生活的真實環境,其實這個模特就是我自己,我站在那裏一個回頭,閃光燈拍出來之後會有一些燈影,我把燈影也畫進去。我塑造了一個很性感的女孩,也挺自在的,有的時候她會趴在床上,然後拿着一個小鏡子在那自我欣賞:小鏡子裏誰最美麗?但我那時候是沒有生活的,整天就是畫畫,一天畫七八個小時,也不怎麼出門。有時我可以徹夜地畫,畫着畫着就會把杜拉斯的小說翻開看幾段,常常能給我靈感。

「看到一個美人, 我一下子就醒了」

早些時候女性主義可能提供了一些我做作品的精神資源,等我有了家庭後,搬到郊區,白天自己開車去離家很遠的工作室,一畫一整天,冬天自己生鍋爐,晚上回家還要給孩子餵奶,也睡不好覺。我就覺得在女性主義裏找不到可以藉鑑的點了。所以年輕的時候我畫青春美好的肉體,有了孩子後就比較現實了。藝術家肖像系列是我的大女兒出生之後抽空創作的。

有一幅作品叫《中產》,畫了一個家庭開始有點錢了,或者是有身份了那種狀態。階層出現的時候,大的沙發,還有家裏頭那些擺設,變得和我們之前剛畢業的狀態很不一樣。 《童話》的那兩件是在台灣展覽的時候,有一個來看展的人,他說雖然你畫得很具體,每個地方都畫出來了,但整個情境讓他感覺很虛無。

後來我又畫了一個新的系列叫做《小學》。這其實也是我個人的一種焦慮,因為當時我的孩子麵臨着要上學,到底是上公立的還是私立的?我蒐集到的照片就是一個公立小學裏的小幹部,身上有幾道槓,拿着小獎狀,很官方的視角去拍的。這些孩子跟順義周邊國際學校、那些講英語的中國小孩很不一樣,這是我的切入點。

直到現在,我看到漂亮女人還是會有很強的繪畫衝動。我會立刻被那種美擊中,就像被什麼東西砸了一下。有一次我去一個地方做演講,覺得很困,突然看見一個美人進來,一下就醒了。

港台美女明星系列及更多作品:

+21

我七八歲的時候,83版的《射雕英雄傳》很流行,那時我就酷愛收藏翁美玲貼紙。我平時沒事就會跑去市場書攤那裏,書攤前面用一個鋼絲床擺好2毛錢或者5毛錢的大糖坨,外麵包的貼紙都印有翁美玲頭像,到後來市面上流通的翁美玲貼紙我基本上都有。翁美玲的貼紙大概算是我的審美啟蒙物之一了,我後來畫《為N位女士造像(明星篇)》,大概就是因為小時候的這一段記憶和情結。

我還收藏了很多民國時期的胭脂盒,比如「美人」系列和「暗香」系列,就是鐵皮的罐子,上面印一個美人畫。我發現,30年代的女人是有她們標準的那種樣子的,穿什麼樣的衣服,髮型是什麼樣的,長相是什麼樣的。但今天你說起中國女人,腦子裏沒有一個清晰的形象,咱們流行的時髦和样式都是日本或者韓國過來的。

所以這種屬於中國自己的審美和形像是很吸引我的。包括我找娃娃也是70年代咱們自己設計的娃娃,它們和荷里活的木蘭,那種美國人認識的亞洲形像差別很大。接下來我還想做形象和審美方面的探索。現在的一個創作計劃是畫中國漂亮男人,找我的男性友人們,為他們拍一些照片,畫進在我的作品裏。無論男女,那種挺真挺健康的美就挺有吸引力的。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