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使水下遺址重見天日 廣東河源出土新石器至明清時期古文物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華南地區出現旱情,其中在廣東河源,近月以來當地久旱少雨,萬綠湖水位連日下降,意外使在湖畔被湖水長年淹沒或湮滅遺址重見天日。
粵北文物考古工作隊成功發現十多座露出湖面的客家古建築遺址及古窯遺址,出土石箭鏃、石錛、黑釉陶罐、瓷煙嘴等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明清時期古文物,以及大量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先秦時期的零碎陶片以及多個朝代的瓷片。

據介紹,萬綠湖的水位已下降至93米左右,豐水期時為112米,是22年來最低水位線。隨著萬綠湖水位線連月持續下降,大批水下的古文物開始再度「浮」出水面,為粵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河源站)進行應急性野外考古調查提供了有利契機。

初步統計,其中新港鎮楊梅村出土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石錛(含雙肩石錛)共計26件、石箭鏃5件、削割器40件和新石器時代晚期陶罐1件,以及商周時期陶杯1件、商周時期陶罐4件和部分零碎陶片。另一方面,工作站先後在東源縣新回龍鎮犁洞嶂、東星村,發現有露出水面的明清時期古建築遺址和古窯遺址10多座,並在古建築遺址現場撿拾有各個朝代的大批零碎陶罐、陶片和瓷片。

楊梅村還有發現一座露出湖面的山頭泥土有火燒痕跡,泥土裡面有類似木炭之類的黑色塊狀物,同時在現場發現大量經過打磨過的完整石器以及新石器時代晚期陶罐、陶片等,很有可能是一個石器加工場、古人類的活動遺址。

出土的黑釉陶罐(左)及瓷煙嘴(右)。(南洋商報)

河源市博物館館長杜衍禮表示,這些發現,是今年2月上旬在東源縣澗頭鎮萬綠湖畔發現明代渡口碑刻石以來,再次在萬綠湖畔沿湖多個鄉鎮發現有古人類活動遺址的地方,尤其是在楊梅村的野外文物考古調查中,屬於工作站今年以來的一次重大野外考古調查發現。對於今後研究當地的風土民情、古人類生活習俗、古代陶瓷業的發展、河源新豐江移民史等領域,均有重要的科研考古價值,佐證早在4000多年前,河源就有古人類在河源小江兩岸生產生活,而且當時先民的生產活動相當活躍。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