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前夕爆英船奇案 香港水上人淪劫匪實屬「無奈」?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香港從前的水上人由於社會地位低,其生活情況少見於文獻記載之中。不過在1835年(道光十五年),一艘英國商船在廣東外海遇劫,意外揭露竟有香港水上人參與。
當時官方的通信還罕有地側面記錄其時香港水上人的生活:他們的生活並非一般人想像中簡單,不僅會講外語,還會為外國商船帶路。此外,他們欠債累累,生活也很悲苦。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與比較及公眾史學文學碩士畢業同學會於24日(上周六)舉辦講座,講座題目為「道光十五年英船劫案與香港水上人」,由中大歷史系副教授卜永堅主講。本文內容摘錄自該演講及相關論文。

1835年7月,英國商船「哆囉噸」號(Troughton)在今日廣東江門上川島以南海面遇上暴風,桅杆折斷,隨後僱用當地漁船拖帶航行。由於漁民洞識「哆囉噸」號船身嚴重受損及船員筋疫力盡的情況,因此來自14艘船的二百多人趁機登船搶劫,成功將各船員制服,劫去21箱財物,其中包括七萬圓銀圓。事件中雙方無人死亡,「哆囉噸」號上僅有數人受傷,當中包括船長。

其後清朝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聞訊,指揮下屬展開偵訊緝捕行動,兩個月內逮捕四十多名漁民,起回二萬五千多銀圓,宣告破案。

值得關注的是,在查案過程中,關天培與上司下屬等人的通信往來意外透露了有香港(其時隸屬新安縣)水上人參與劫案,而且還罕見地透露了當時的水上人的生活情形。

中大歷史系副教授卜永堅。(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官網)

香港水上人「會說夷話」?

例如參與劫案的水上人黎得有就因為在平洲(今坪洲)用新鑄洋錢購物,最終遭官方查出。官方文書記載黎得有「素日慣做夷船帶水」(「帶水」指引導船舶入港或在河道中行駛)、「會說夷話」。

官方文書也側面記載了當時水上人的生活困境。例如一名在量船灣(今糧船灣)開雜貨店的老闆黃大英協助官方查案時,因為黎得有到其雜貨店購物及還債,官方終沿著這條線索破案。這反映水上人欠陸上人債務一事,由來已久。

卜永堅指,水上人的魚獲需要及時處理,其船隻、器具需要經常維修,其財富需要有所寄頓,萬一水上人不能輕易上岸定居,就要依靠陸上居民幫忙,結局就是水上人陷入弱勢,每一位黎得有上面都有一位黃大英。

卜永堅又指,水上人由於生活困頓,也就不得不在捕魚之外,開發新的生存策略,當中包括帶水、行水、打劫等等。

講座現場。(香港01)

搶劫商船不罕見 涉及英國始受重視

《香港01》記者詢問,裝備簡陋的清朝漁民搶劫有武裝的外國商船一事,聽起來有點離奇,這在當時是不是特例?

卜永堅回應稱,搶劫商船事件絕不罕見,不過這一宗劫案因為涉及英國商船,當時清朝與英國的貿易關係趨於緊張,清朝又要展現天朝氣度,因此格外重視破案。此外,不要小看漁民,在公海上大家都會携械,預期會發生衝突,而且「哆囉噸」號被劫前已嚴重受損,漁民才有機可乘。

《香港01》記者又詢問,不少人以為香港在開埠前,當地漁民只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水上人黎得有會說外語,又會為洋船帶水,他的生活似乎與一般人的認知有很大差別?

卜永堅解釋,在世界各個商貿港口,外國商船均頗依靠當地人帶水,其實這是常態,不過很多人以為這些事物在現代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