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捐贈疫苗後台企回贈泡芙 一探泡芙香甜的由來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並急需疫苗。立陶宛日前宣布捐贈2萬劑AZ疫苗給台灣,台義美食品為表達民眾的感謝之意,決定回贈一整個貨櫃的台灣知名零食-「義美小泡芙」給立陶宛。泡芙可説是大人小孩都無法抗拒的甜點,但各位可知道泡芙的由來?

台灣企業-義美食品決定贈送台灣人最愛的零食義美小泡芙,來向立陶宛表示台灣民眾的感謝之情。(義美食品安心購網站)

今日我們熟悉的法式泡芙,關於其來歷有幾種説法:

第一個觀點認為,泡芙是由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1519-1589年)的廚師發明。凱瑟琳出生佛羅倫斯,遠嫁法國但想念家鄉味,該怎麼辦呢?於是凱瑟琳帶了大批的廚師,足夠在法國重現家鄉菜,這些廚師中當然也有相當優秀的甜點師。據傳就是凱瑟琳的某位甜點師,發明了泡芙。

第二種則認為泡芙大約是17世紀時,維也納的一名烘焙師不小心把發酵的麵糰掉入鍋中,在偶然的情況下泡芙誕生了。

第三種則是根據學者研究,推測當時歐洲各國甜點師在不同時間裏,各自發明,或是創造了泡芙這樣的油炸麵糰小點心。

如果要票選甜點,口感鬆軟的法式泡芙一定榜上有名。圖為網友自制的史努比泡芙。(Instagram@samama)

第四種則認為泡芙是法國發明,相傳是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6世紀-1918)的公主與法國波旁家族(House of Bourbon)的皇太子政治聯姻,而泡芙就是這場婚宴的壓軸甜點,更為兩國長期的戰爭畫下休止符。從此,泡芙在法國成為吉祥、示好、和好的象徵,在節慶、典禮場合,像是嬰兒誕生或新人結婚時,都把泡芙沾焦糖、堆成塔狀慶祝,稱做「泡芙塔」(Croquembouche),象徵喜慶與祝賀之意。

除了法式泡芙外,另一個常見的泡芙就是日本改良的口味,泡芙皮口感更酥脆、內餡口味也多變。不過台灣義美食品贈送給立陶宛的經典零食-「義美小泡芙」,並非前述的法式、日式泡芙,不是用發酵麵糰進行烘焙後,再填充鮮奶油、卡士達內餡的甜點,而是餅乾小點心。

義美小泡芙外形小巧,剛好一口一個吃不停。(義美食品安心購網站)

義美食品於1980年代推出以來就是相當暢銷的零食,一顆顆圓潤、造型迷你、烤得金黃餅乾球,加上香甜的內餡,有牛奶、草莓、巧克力口味,是台灣人的童年回憶。

為了順應人們喜歡嚐鮮的天性,泡芙除了原本像是甘藍菜的造型外,法國人又創造了長條狀的「閃電泡芙」;近年也有許多甜點師致力於改良泡芙的外皮,使其泡芙皮上多了層類似波蘿麵包皮。而義美小泡芙除了經典口味外,也有隱藏口味,像是檸檬、雞蛋布丁、香草巧克力等。無論是有鬆軟口感的法式泡芙,還是小巧、吃起來酥脆的義美小泡芙,都是讓人念念不忘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