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節氣|夏至白晝長但未必最熱? 中醫:生冷瓜果食太多傷脾胃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中國以農立國,古人為了適應天時地利,收成更多的農作物,於是制定了廿四節氣,用來指出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的周期規律。本月21日為廿四節氣中第10個節氣「夏至」,到底夏至的含義為何?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夏至是否有特別注意的地方?

夏至是廿四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每年6月20日至22日期間,太陽到達黃經90°,此時正是夏至。事實上,夏至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古人採用土圭測日影,發現此日白晝最長,夜晚最短,最終確定了夏至,稍後又發現晝夜等長的春分與秋分,在此基礎上確立廿四節氣。

據《恪遵憲度抄本》記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當日,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且緯度愈高白晝愈長。

夏至既是廿四節氣之一,也是古時民間「四時八節」其中一個節日。由於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夏至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的習俗,以祈求消災年豐。據《史記·封禪書》:「夏日至,祭地祇。皆用樂舞。」可見夏至在古時作為節日,亦納入了祭神禮典。

除此之外,古時女子之間會互贈扇子、脂粉等物品;宋朝百官放假三天;朝廷夏至後會取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此外,民間亦有「冬至餛飩夏至面」,在江南一帶「夏至吃麵」是一項重要習俗,麵條的種類多,例如陽春麵、麻油涼拌麵等。

去年6月21日,夏至正好為父親節,同時亦上演天文「日環食」,香港則可看到日偏食:

+5

夏至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農作物生長快,因此降雨量對農業產量影響尤為重要;南方適逢雨季降水充足,北方則因雨季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夏秋之交,因此降水較少。夏至過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

雖然夏至白晝時間最長,有「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之意,卻未必是全年中最熱的一日。民間有「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說法,意思為在夏至後的第3個庚日,即30日後才會迎來全年最熱的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氣溫最高,空氣最潮濕、悶熱的日子。

根據香港天文台統計資料,在夏至時節,香港最高氣溫可達34°C;相對濕度93%,降雨最多有230.1毫米雨量。

徐澤昌提醒,過量食用生冷瓜果會損傷脾胃。(資料圖片)

夏至後的氣溫逐漸升高,不少人都喜愛食西瓜或涼性瓜果等食物。註冊中醫師徐澤昌博士接受《香港01》訪問時提到,夏至人體汗出增多,消化功能力較弱,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建議可多吃水果及蔬菜,既可補充水份,又容易消化,可減輕脾胃負擔。

徐澤昌提醒,生冷瓜果雖可消暑解熱,但過量食用會損傷脾胃,因此應適可而止。在湯水方面,他建議可飲用冬瓜赤小豆薏米煲排骨湯,有助解暑利濕。

冬瓜赤小豆薏米煲排骨湯(二人份量)

材料:赤小豆50克、冬瓜600克、生熟薏米各25克、排骨200克、鹽適量。

製法:
1.赤小豆及冬瓜洗淨,冬瓜連皮切粗件備用。
2.排骨洗淨、汆水備用。
3. 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水)。 大火煲沸後改細火煲1.5小時,調入適量鹽即可服用。

功效:解暑利濕。

使用注意:體質虛寒及小便量多者慎服。孕婦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