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能只有公主 東莞老師花10年搜集民間故事寫「中國童話」

撰文:蔡苡柔
出版:更新:

為了自己孩子能讀到「道地」的中國故事,也為完成丈夫生前「寫中國版格林童話」的遺願,廣東東莞的一位語文老師一葦,花費10年時間搜集10000個中國民間故事,寫就《中國故事》。2017年5月該書在微信公眾號眾籌上市,短短幾天就募到超過34萬人民幣。
2021年,一葦把過去10年搜集的民間故事,再次整理和重述,精選近三百篇最具中國文化內核的故事,集結成新版《中國故事》,從中國人的生活日常、神話傳說、追尋幸福的道路三個角度出發,希望能讓小孩也能閱讀到屬於中國的童話。

提起「童話」許多人會快速聯想到的是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公主和王子、美女和野獸。但是對於田螺姑娘、神筆馬良或中國神話故事卻沒有這麼熟悉。 2010年,一葦丈夫意外離世,一葦回憶丈夫曾對她說:「你不是寫童話嗎?不如學學德國的格林兄弟,花個幾十年,整理一部真正好的中國民間故事?」在丈夫過世後,她決定開始著手整理中國故事,完成丈夫遺願也完成自己的夢想。

但是一葦在完成第一篇故事《狗耕田》後,對比《格林童話》,認為兩者相差太遠。一葦回憶起民間故事多半是透過一代代人的講述慢慢地鮮活、豐沛起來,從中也可以感受到文化的流長,她因此從童年爺爺講的故事回憶起,開始搜集屬於中國的民間故事。

一葦閱讀大量參考書和文獻,給每一個故事做筆記,慢慢揣摩,不斷拼湊出更飽滿、更鮮活的故事全貌。並且延續民間故事,口耳相傳的傳統,把每一篇故事講給兒子聽,如果兒子喜歡,再拿到教室給班上的孩子講,直到孩子們都愛上自己的故事,她才動筆重述。她搜集故事的筆記,密密麻麻寫滿字的有幾十本。

最後,在整理故事的過程中,一葦放棄了小說的日常寫法,而是選擇讓故事自己完善自己。她提到,「只有站在兒童的視角,親身體驗、講述的故事,才是有靈魂、有魅力的好故事。」

這些由長輩講述的「民間故事」如同西方童話一樣,都有教育意義。例如故事《阿果行醫》主人公,一開始是奔著100兩黃金賞錢,上京去給國王治病,但在一路上他用同情之心救助弱小受困者,結果救助國王,獲得幸福。 而《月華》的故事則有中國神話的色彩。滿月之夜生出一絕美寶物,而璀璨的寶物接下來要經受天地間的考驗,才能化身為蛟升天。

2017年《中國故事》靠著眾籌上市,8000多人參與籌款347,448元人民幣,超額完成目標金額的174%。目前該書在豆瓣評分7.7分,有許多評論提到會買來當小孩的床邊故事,但也有批評認為這種口耳傳述故事整理出版後,顯得作者文學功底不行。但也有人認為,過去僅有漢聲出版社以月份規劃的12本套書《中國童話》,樂見有越來越多這樣的書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