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最多四川石窟寺遺存 安岳發現罕見引路菩薩像及釋迦苦修像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作為四川石窟寺遺存最多的安岳縣,最近在南部造像區又有新發現。當地在一個石窟中,發現了一龕宋代初年的引路菩薩與地藏等四大菩薩的造像,是目前僅見的此類往生組合造像,其中引路菩薩的形象更為石窟中發現最早的一尊。
此外,在另一處明代石窟中發現一尊罕見的抱膝而笑的釋迦苦修像。

內媒《澎湃新聞》26日報道指,在發現引路菩薩的石窟中,該龕主尊為引路菩薩與藥師佛、不空羂索觀音和地藏,引路菩薩身後有3位較小的往生者。引路菩薩像高50厘米,挽高髻,著長裙,戴耳飾,立於雲台,左手於胸前執物,右手執長幡,幡帶迎風而起,菩薩身姿右傾,回望跟隨在身後的3位往生者。

引路菩薩又稱為引魂菩薩,未見佛經記載,是唐代淨土宗興起後民間信仰所演變成的中國式菩薩,主要職能是引導亡者進入佛國淨土世界。

報道又指,宋代民間的往生信仰觀念進一步強化,由於地藏菩薩主管地獄之事,民眾將其與引路菩薩組合在一起,成為死者求福升天信仰中的一組大神,意為令亡者在地獄中經過地藏救度後,直接由引路菩薩導入淨土彼岸。

此外,在安岳縣一個晚期石窟內,又發現一龕做主尊供奉的明代釋迦苦修像,表現的是釋迦29歲時未成佛前在雪山苦修的悉達多太子形象。該像高1.2米,頭頂髮髻,姿態為聳肩屈肘,左手扶左膝,支撐下顎而坐。

報道指,這尊釋迦苦修像完全摒棄了犍陀羅模式形如骷髏結跌端坐施禪定印的早期形象,神性大減而意趣十足,為中國晚期石窟梵漢結合的典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