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恐龍之鄉」廣東河源:擁豐富恐龍化石資源 獲健力士世界紀錄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12月23日,2023河源恐龍學術研討會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上百名古生物領域專家學者齊聚河源,共同探討中國恐龍等古生物研究領域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應用。

研討會現場,「河源恐龍研究所學術委員會」「河源市古生物研究與保護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成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巴西科學院通訊院士汪筱林等11名古生物研究領域的專家被聘請為學術委員會成員。

河源恐龍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系華南地區首個恐龍研究所學術委員會,成立後將承擔起聯系國內外恐龍研究領域的科研院所、學術團體及專家,為河源恐龍地質遺跡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專業技術支撐和學術咨詢,定期組織恐龍地質遺跡資源學術會議,匯編學術成果等工作任務。

據悉,為更好地開展河源恐龍地質遺跡資源的科研工作,2022年11月,河源市博物館(河源恐龍博物館)掛牌成立「河源恐龍研究所」,今年8月創建「河源市古生物研究與保護重點實驗室」。

河源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羊城晚報)

此次活動期間,主辦單位還進行了《哈密翼龍動物群的研究進展與化石保護現狀》《廣東河源恐龍蛋化石群》等涵蓋古動物、古植物、古環境的15個學術報告,與會專家分享了在古生物研究領域的新成果,並就河源恐龍蛋、骨骼、足跡和菊石等古生物的研究,以及恐龍科普、文創、產業、場館建設等提出寶貴意見。

河源恐龍化石:揭開史前生命神秘面紗

河源是享譽中外的「中華恐龍之鄉」,擁有蛋、骨骼、足跡「三位一體」的恐龍化石資源。這些恐龍蛋、骨骼、足跡的化石資源,一步步揭開了史前生命神秘面紗。

197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河源某部隊地質股工作人員在河源市區北郊牛牯山發現一枚恐龍蛋,經中國科學院著名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鐘健鑒定為「長形蛋」。

1996年,鄒陽等4位小朋友在河源市南湖山莊工地發現了第一窩恐龍蛋。往後的多年裏,河源當地一顆顆、一窩窩的恐龍蛋呈「井噴」式被發現。

延伸閱讀:江西首次發現完整保存9千萬年前巨型恐龍化石 復原後體長超15米

1999年7月,在河源市郊黃沙村的荒坡上,3塊完整的爪骨暴露在紅砂巖層中。這是河源首次發現恐龍骨骼,打破了當時恐龍出土地「有蛋無龍」的「常規」。經專家鑒定,這些恐龍骨骼屬於竊蛋龍類,被命名為「黃氏河源龍」。截至目前,河源出土的恐龍骨骼化石共13具,包含4種類型。

河源的恐龍足跡則發現於2002年12月,地點位於河源恐龍博物館南邊2公裏處的「河源中華恐龍遺跡公園」。這些足跡裸露在山坡或山頂的紅砂巖層上,共有8組168個。絕大多數足跡保存完整,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每組的走向,其中較大的腳印長約40厘米,較小的腳印長為6-8厘米。經專家鑒定,這些足跡的地質形成年代大約為距今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目前,河源發現的恐龍足跡大多是趾形,少數為圓窩形。經專家初步鑒定,有鴨嘴龍類、獸腳類和甲龍類的腳印。

2004年,河源恐龍博物館以館藏恐龍蛋10008枚榮獲「吉尼斯世界紀錄」。截至目前,河源恐龍博物館恐龍蛋館藏量達20000多枚,數量為世界之最,已研究鑒定出5蛋科11蛋屬12蛋種,極具科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