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節】唯一法式禁戀歌劇3月上演 紀念德布西逝世百年

撰文:楊文娟
出版:更新:

到文化中心或大會堂看表演,古典音樂、戲劇、芭蕾舞、歌劇等節目任君選擇,如果要你拿出錢包,把今個月的文藝基金奉上,最令人猶豫或卻步的,可能是歌劇。
歌劇之所以讓人覺得距離很遠,其中一個原因是歌劇所使用的語言除了英文,還有德、意、法文,所以聽不明白是預料之內,看表演時一邊要兼顧字幕,一邊又要留意主角的動作表情,實在有點累。然而,就如我們聽不明白小鳥的歌聲,也能感受到美妙的音調一樣,文字其實只是歌劇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不完全阻礙大眾欣賞歌劇。
2018年正值二十世紀著名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逝世一百週年,為向他致敬,香港藝術節帶來其唯一一部完成的歌劇、由威爾斯國家歌劇院主演的《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除了聽一晚法文「聽出耳油」外,觀眾可以欣賞德布西細緻地結合法語的音韻與器樂的造詣,聽聽音樂如何說故事、揭露人物心理、描繪氣氛,聽聽音樂如何讓人感動、驚訝、沈思、魅惑人,進深一步了解歌劇的精髓。加上威爾斯國家歌劇院演員落力的演出、精心設計的舞台佈景和服裝,讓觀眾感受愛情故事的天真浪漫卻複雜、神秘夢幻又幽暗、喜樂又悲慟的一面。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劇照( Clive Barda)

溫柔的感染力 德布西獨有的法語歌劇旋律

Jacques Imbrailo (Pelléas) and Jurgita Adamonyté (Mélisande) © Clive Barda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最初是一齣話劇,劇本由諾貝爾獎得主、比利時象徵主義作家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於1892年創作,隔年在劇院上演。這一齣描述禁戀和復仇的愛情悲劇,讓人感受人世間愛情的迷離、脆弱、易逝,德布西觀賞首演後十分喜愛,認為此劇「比那些所謂的『真實生活紀錄』包含着更多的人性」,遂取得梅特林克同意,花了十年時間改編,變成一部五幕十二場的歌劇,亦是德布西一生唯一一部完成的歌劇。1890年代,象徵主義開始於法國及意大利興起,特別是文學上,直至德布西為《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譜曲,可謂到達頂點。

Jacques Imbrailo (Pelléas) and Jurgita Adamonyté (Mélisande) © Clive Barda

1886年,德布西自意大利返回巴黎生活,當時的歌劇世界是德國作曲家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的天下。華格納對歌劇革命性的影響,曾令德布西狂迷,但德布西擺脫華格納過份表現、戲劇性強的大聲競唱形式。「早於《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劇本出現前,德布西於1890年寫給朋友Ernest Guiraud的信中,他已決定另闢己道,信中寫道:最理想的是兩個關聯的夢。沒有指定的時間、地點,沒有盛大的場面……音樂太主導,太多歌唱及音樂設定會顯得太累贅。」威爾斯國家歌劇院戲劇顧問(Dramaturg)Hedd Thomas說。Thomas更指德布西雖受啓發於華格納,但不隨波逐流,不似其他法國作曲家編寫法式華格納音樂。「德布西創新前衛的改編,使《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成為小眾的法語歌劇不可錯過的三個劇目之一。」Thomas說。

除了德布西,法國作曲家Gabriel Urbain Fauré及芬蘭作曲家Jean Sibelius也曾為《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譜曲,但最受注目者仍是德布西的版本。德布西重視語言與音樂的關係,敏感於法語的溫柔、輕聲特質,緊密地結合細膩唯美的器樂,使其歌劇有獨特的音色和生命。《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歌唱近似說話,配合戲劇的張力,非常有感染力。

Jacques Imbrailo (Pelléas) and WNO Chorus © Clive Barda

撲朔迷離的愛情悲劇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劇本如假似真、充滿象徵性,以美麗神秘的女孩梅麗桑德的出現,展述創造與破壞、愛與死亡、激情與混亂的主題。王子戈洛(Golaud)在森林中梅麗桑德,一見鍾情並跟她結婚。風平浪靜的日子過得很快,婚後的梅麗桑德卻與戈洛的異父兄弟佩利亞斯互生情愫。戈洛自然妒火中燒,感到被背叛,便強迫前妻所生的兒子偷看梅麗桑德和佩利亞斯。雖然他們在房間中對望,什麼也沒有發生,但最後戈洛還是殺死了佩利亞斯以洩心頭之恨,又攻擊梅麗桑德至重傷,最後梅麗桑德臨終前誕下嬰兒……三角戀與令人傷感、幽暗的結局,帶出了人生的無常。「就如每個人的生命,很多事情發生了,但你無從解釋,某程度上只能接受。」Thomas說。

Thomas續說:「故事有很多沒有解釋、留白之處,所以導演有很大的實驗空間。」。從劇照所見,為象徵故事中的森林,舞台設置了一個巨型的鐵架,十分搶眼。故事以一連串象徵性符號和細節環環相扣,淹沒的皇冠、孤獨的船、水、長髮等等,曖昧含蓄,頗堪玩味。

Christopher Purves (Golaud), Jacques Imbrailo (Pelléas) and Jurgita Adamonyté © Clive Barda

「『水』是一個很重要的意象,隨着水的流動及形態的改變,象徵不同的意義。劇本中,河流、海、噴泉、梅麗桑德的眼淚,甚至主角們的名字,音節也有水流動的質感。」

而象徵神秘莫測、謎一般的女主角及虛無飄渺的環境氣氛,德布西則以木管和弦樂將觀眾帶入絲一般柔滑的夢境,如幻似真,加上舞台上經典一幕——佩利亞斯玩弄梅麗桑德頭髮的場景,充滿無限的情慾暗示,淋漓盡致地牽動觀眾的情緒。激情「火花」四濺之餘,因應許多情節在水旁發生,故演出場地將配置有巨型的「水池」,配合燈光設計,效果令人期待。記者曾在英國伯明翰觀賞過威爾斯國家歌劇院製作的《玫瑰騎士》的認真製作,對其簡約鮮明的舞台設計和舞台調度尤其印象深刻,相信《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一樣不會令人失望。

「水池」位於舞台中間,卻又要保障不會淋濕台下的管弦樂團,《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舞台經理Katie Heath Jones指出,「除了會把用具從英國運到香港,也會在表演前認真測試場地。因為除了要保障水不會過多溢出外,也要確保水溫不會太高或太低,水溫太低會冷壞濕身演出的演員,水溫太高則有水蒸氣上升,難度十分高。」

Jacques Imbrailo (Pelléas) and Christopher Purves (Golaud) © Clive Barda
威爾斯國家歌劇院現任藝術總監、《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導演大衞.龐特尼(David Pountney)。(威爾斯國家歌劇院)

當代重新詮釋 亞洲獨家上演

是次演出是威爾斯國家歌劇院繼1992年由德國導演彼得.斯坦(Peter Stein)以及法國當代音樂大師皮埃爾.佈列茲(Pierre Boulez)指揮的「權威版本」後又一力作。執導新版本的大衞.龐特尼(David Pountney)由2011年起加入威爾斯國家歌劇院,現任藝術總監。他不只擅長導演、製作過多部古典到近代歌劇,更翻譯了不少名劇,甚至連續曾十年擔任以驚人舞台創意著名的奧地利「佈雷根茲音樂節」(Bregenzer Festspiele)藝術總監,可謂歌劇界巨擘。龐特尼曾導演眾多華格納的歌劇,相信這次導演德布西的《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也猶如德布西般挑戰自己的能耐。

Scott Wilde (Arkel) and Leah-Marian Jones (Geneviève) © Clive Barda

在龐特尼的領導下,此劇演出榮獲2016年威爾斯戲劇大獎的「最佳歌劇製作」,獲評為「不可思議、令人心跳加速的製作,充滿自成一格的激情和躁動」。「龐特尼喜歡為劇目加入自己的巧思,對他來說,一百年前的劇本必須要與現代觀眾接軌,令劇作有當代的意義。」多次與導演合作的Jones表示。

為此劇擔任指揮的德國大師級指揮家洛薩.柯尼希斯(Lothar Koenigs)歌劇經驗豐富,獲「威爾斯戲劇大獎」提名2017「國際歌劇大獎」,他完美地掌握劇作緊湊而含蓄的節奏,也恰到好處地讓樂團表現柔滑、晦明晦暗的典型德布西音色。

作為觀眾,大師組合所創作的「權威之作」自然不能錯過,如果希望更透徹地欣賞劇作,觀賞前做點功課,演出當天便不用太介懷字幕了。

歌劇演出:《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日期:2018年3月15日、17日 7:30pm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費用:$240 - 1020
 
演前講座(憑票參與)
日期:2018年3月15日及17日  6:30–7:00pm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平台工作室
講者:威爾斯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David Pountney(15日);藝術策劃總監Nicholas Winter(17日)
 
後台參觀
日期:2018年3月17日  5:30–6:00pm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後台
費用:$40
 
威爾斯國家歌劇院「歌劇探秘同樂日」及「歌劇探秘音樂會」
日期:2018年3月17日  下午2:00–6:00 及 下午3:15–4:00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一樓大堂、二樓大堂及平台工作室
費用:不等,詳情請參閱藝術節加料節目網站

香港藝術節傑出文化領袖講座系列「與威爾斯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對談」
日期:2018年3月15日 2:00–3:30pm
地點:香港君悅酒店君寓中堂(灣仔港灣道1號)
費用:$100 (包咖啡或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