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對倒的藝術創作:當複製品成為藝術品 當藝術走入屋邨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德國哲學家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到經複製技術產生的作品會失去「靈光」,而香港陶瓷藝術家尹麗娟(Annie Wan)多年來亦一直思考複製與藝術的關係,當中牽涉真與假的元素更是她重點探討的命題。「我用另一個角度去思考班雅明的說法,如果我複製的是商品,製造出來的是陶瓷,當中的靈光會否也轉換,反而在複製品中呈現呢?」

2016年,Annie獲邀到南韓參加光州雙年展,作品「Everyday a rainbow」透過彩虹符號,展現出這個商業化的世代。「其實我在2006年已經開始用彩虹這個概念,它的商業味很濃,能代表一些美好的生活,但這種看法太流於表面。」她想展現真與假的命題,同時又對現代人的消費模式有所反思,於是以陶瓷複製日常用品,放在真實的商品中。「這種錯置主要呈現藝術品與商品的價值差別,透過兩者的對比產生一種顛覆感。」Annie透露這種互調的構思源於她早期在日本創作有關超市的展覽,「當時展覽的題材是關於how to display,我反覆思量後決定以錯置的模式陳列藝術品。」及後,這個概念一直發展,更成為她的創作特色。

這次Annie繼續將「Everyday a rainbow」的意念延伸,把創作帶回本土,以《珍百貨》的展覽反思藝術何價。「我最初想在屋邨競投一個舖位,以小店作為展覽場地,然而計劃一直在變,店舖的投標不成功,我們便在坪石邨物色了一間雜貨店,將陶瓷複製品寄存在店內展覽。」這次展覽是香港舊式雜貨店的商品,豆豉鯪魚、午餐肉、花露水及礦泉水等,這些香港人熟悉的貨品通通倒模成陶瓷,大家只憑陶瓷的形態已經能猜到它們的真面目。

《珍百貨》的陶瓷全是香港人熟悉的雜貨店商品,陶瓷比實物因燒過後收縮一點,但看其形態便能分辨它複製自哪些物品。
Annie表示未來打算將展覽帶入餐廳,以陶瓷複製食物,為大家帶來另一種體驗。

「我一共複製了三十種物件,合共約一千多件作品,部份會在坪石邨的雜貨店展示,另一部份則會在上環的地舖陳列出售。前者想讓街坊接觸藝術,讓他們在常常光顧的店舖內發現藝術的足跡;而後者則希望讓參觀者能買下藝術品。」Annie指出陶瓷價格會以真實貨品的市價而定,她不想用價錢標籤了它們,如果兩者之間的差別愈模糊,反而愈能引起大眾對藝術的反思。《珍百貨》進駐舊屋邨展覽也將這種反思推動得更徹底,「我在坪石邨附近上班,經常下班時經過雜貨店,當老闆準備關門時總有一羣街坊聚集在店內喝酒,那種鄰里的氣氛很和諧。」Annie笑言自己的藝術創作像經營一間店舖,希望街坊能在店內發現藝術,透過老闆對客人的解答,以人情味推廣藝術。

陶瓷除了是展覽品,還會在上環的地舖出售,價錢會根據實物的市價而定。

展覽詳情:

《珍百貨》
場地一:九龍坪石邨平台71號鋪昌興南貨(彩虹港鐵站A2出口)
展覽日期:19/12/2017--21/1/2018
開放時間:11:00--19:00

場地二:香港上環新街15A號地鋪 (巨年藝廊前址)
展覽日期:23/12/2017--28/1/2018
開放時間:11:00 --19:00

了解更多:http://newartspower.hk/tc/programme/zan-baak-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