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真人引言】《銀魂》、《亞人》……動漫改編電影為何如此多

撰文:楊文娟
出版:更新:

過去一年(2017年),可說是日本動漫真人電影大爆發的一年,有統計說,全年共約有30部動漫真人電影上映。其中一部由漫畫《亞人》改編的同名真人電影最近也在香港上映。
一直以來,日本的漫畫與電影產業都是互惠互利,催生了大量的原創動畫電影、動漫電影劇場版,以及我們將會討論的動漫真人電影。對於日本最早的動漫真人電影,有不同說法,其中較為可信的一個說法是1985年在日本上映的《高校太保》(Be-Bop-Highschool),由木內一裕的同名漫畫改編。電影最後收穫14億5000萬日圓的票房,成為1986年度日本電影票房第2位,於是之後又拍了多部續集。

其中一個流行的說法,1985年上映的《高校太保》是日本第一部動漫改編真人電影。
《高校太保》原作漫畫。(網上圖片)

眾所周知,動漫是當今日本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影響遍及世界。而要解讀日本動畫及動漫真人電影產業間的運行機制,必先了解漫畫對日本人的影響。

據日本三菱研究所調查,超過八成的日本人喜歡漫畫及擁有與漫畫人物形象相關的物品。而根據日本業內統計,日本的漫畫期刊和單行本每年達到21億冊,佔全國總出版物的三成;而漫畫從業人員的數目驚人,不但有3000多位職業漫畫家,更有數以萬計的插畫家及自由漫畫家。

《花樣男子》是其中一套被電視劇集及電影多次翻拍的作品。圖為2008年上映的《花樣男子》電影海報。(圖取自imdb)

漫畫為動畫及真人影視作品帶來劇本
 
漫畫在日本的影響力驚人,而宏大的產業架構也孕育了不少出色作品,為動畫及電影提供了良好的劇本,角色造型和場景設計也是現成之物,方便挪用。日本漫畫的題材多變,從科幻類的《銀魂》、奇幻類的《美少女戰士》、恐怖類的《生存遊戲》、歷史類的《龍狼傳》、推理類的《死亡筆記》、災難類的《海猿》、校園類的《花樣男子》、運動類的《網球王子》、博奕類的《棋靈王》、烹飪類的《深夜食堂》、戀愛類的《惡作劇之吻》等,故事應有盡有。若電影或動畫要改編漫畫,可謂長改長有。「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為漫畫打開了一條新路向,日本漫畫不只着重娛樂,同時包探討人類複雜的本性、思辨人生哲學、傳揚人道主義、正義、和平等,與電影的藝術性和影響社會價值的功能不謀而合,因此日本的動畫片及真人版電影也風行雷厲。

手塚治虫(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手塚治虫使動畫低成本製作
 
讓漫畫和動畫結成聯姻、以動漫帶動日本影視產業發展的領軍人物,正是手塚治虫。
 
手塚治虫喜愛迪士尼動漫,但當時的迪尼士動畫自1937年世界第一部影院動畫《白雪公主》獲得成功後,已有一套經典及規限性的動畫理念和操作方式,但重質的規範令每套動畫必有高昂的製作成本。手塚治虫預感未來是漫畫的世界,努力創造低成本和重故事的動畫製作模式。他將迪士尼說話與口型配合的細緻要求,改為靜態對話場面(眼眨三次、口動三次),更着重故事內容,打開了日本動畫的新紀元,為日本的動畫發展打好良好基礎。

《千與千尋》是宮崎駿票房最高的電影,也是全日本史上國內票房最高的電影。(網上圖片)

漫畫採用電影分鏡 方便改編成動畫及電影
 
另外,手塚治虫讓漫畫有先天性的優質條件,改編成電視或電影動畫素材。著名大導李安曾經說過《少年Pi》的小說容易令他腦海中浮現電影畫面,所以促使他改編。早在1947年,十九歲的手塚治虫發表了他的成名作《新寶島》,創造性地將電影拍攝的手法引入畫面,不但運用變化多端的鏡頭切換,更利用蒙太奇剪輯手法等來推動故事的發展,意境和氣氛的營造和人物性格刻畫都見盡手準。
 
自此之後的漫畫家都向他學習,日本的現代漫畫從景別的特寫、近景、中景到全景、遠景到大遠景,從表現視覺的正面、側面、背面、俯視、平視、仰視,以及廣角的透視變形表現的扭曲、誇張效果等表現手法都是電影的分鏡頭方式,使漫畫儼然變成了一部靜態的電影。因此,漫畫就是動畫現成的「story board」,更對動畫片分鏡設計有指導作用或者直接可用。

《死亡筆記》海報造型。(網上圖片)

漫畫的忠實讀者群確保票房收益
 
漫畫作品的發行方式先在雜誌連載,再發行單行本,兩次的市場檢驗可預測改編成動畫的讀者數目,給由此衍生的動畫片提供了市場保證,將改編動畫電影的投資風險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日本動畫電影產業和漫畫產業一直有互惠互利的關係。有時漫畫受歡迎,連帶動畫及真人電影受歡迎,如《死亡筆記》和《海賊王》;也有很多人是因為受了動畫片的感染繼而購買該漫畫閱讀,如《男而當入樽》的動畫播出後才反過來促進了連載其原著漫畫的雜誌《少年Jump週刊》熱銷。《機動戰士高達》也風靡了萬千動畫迷,無論是電視、電影、OVA、漫畫、小說、精品、模型、Card Game、電玩遊戲,都有高達的傳在。在動畫及其衍生產品利潤大筆進帳時,漫畫行業也會得到不菲的版權費用。這些資金的很大一部分又再投入漫畫業,從而進一步推動漫畫的發展。因此,漫畫與動畫及真人電影,一直有『接拋球』關係,務求「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互惠互利。

《機動部隊高達》是流行了幾十年的作品,不論漫畫、動漫、真人電影、模型及其他周邊產品,仍賺到盆滿缽滿。(網上圖片)

總括來說,動漫的完整產業循環鏈是以「生產—播出—衍生產品開發—收益—再生產」的方式運作,影視作品就佔了其中重要的一環,以帶動音樂、出版、廣告、主題公司和旅遊等相關產業發展。日本動畫電影產業的運行機制是從漫畫作品在雜誌上的連載開始的,經過出版單行本和製作成電視動畫片之後,再推出動畫電影或真人真電影,同時開展形象授權、開發衍生產品等如帶動音樂、出版、廣告、主題公司和旅遊等相關產業發展的後續運作,最後又反哺漫畫,形成一條穩定又彼此推動的循環路徑。

2017年有約30部動漫改編真人電影在日本上映,很多都未有在香港放映。(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