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好生活(下):蒐集日常物件 體會北歐精神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瑞典宜家家居(IKEA)創辦人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上月底逝世,他讓大眾化的家品設計風行全球。
當大家忙着回顧這品牌各種劃時代的創新意念時,我卻想起位於瑞典小鎮Älmhult(品牌發源地 /總部)的IKEA Museum,故事由傳統瑞典家居開始說起,一面介紹不同時代的北歐家居模樣,一面回顧坎普拉德的生平,傳統廚房到現代開放設計,簡約、實用、平等和親民等都是北歐的文化價值,讓我好奇到底什麼才是北歐設計的源頭?
我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藝術館、北歐博物館和IKEA Museum中,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藏品,讓我們可以從瑞典的生活、工藝、設計和社會歷史,了解當中影響當代生活的價值觀念。

撰文:Ire Tsui(獨立藝術、設計生活編輯)

斯德哥爾摩Djurgarden島上的北歐博物館(Nordiska Museet) ,外形是幢古老的堡壘建築,館內藏有50多萬件日常生活品,如首飾、紡織品、木雕、家具、陶瓷到生活物件,反映了16世紀至現今的瑞典生活。創辦人Artur Hazelius是一位老師、學者和民族學家。他眼見工業革命和外地經濟對本土文化的影響,自覺需要保育瑞典傳統,於19世紀起開始蒐集本土民俗物件、建築和藝術品,共分成四大類別:衣着時裝,家居與生活,民藝與生活和天然資源文化,還在斯德哥爾摩成立了一間戶外民俗館。

北歐博物館最好看的不是歷史,而是背後傳達的生活智慧,淺白易懂。他們認為民藝能夠連結人類心靈的喜悅,既是節慶又是接觸生死的重要媒介。「人有需要去創造、美化和裝飾東西,我們相信由雙手縫製、刺繡、採集和雕塑的物件,可以引發新想法和生活創意。」

可以想像16世紀農家模樣嗎?那時,椅子是奢侈品,家中就是有床、餐桌、火爐和裝家當的木櫃子,很簡單。(Ire Tsui 攝)

那些四、五百年前的民藝藏品,經常出現大量動物、人形等線條豐富的圖案,其實都是從前人們對生活的祈望,想要家庭、財富、健康和幸福等等。即使是餐桌擺設,從古代葬禮家宴、中世紀男士和婦女專屬聚餐、外來文化的豐盛甜食到高級奢華的長桌晚宴,都是精彩萬分的陳列,反映瑞典人在不同時代的飲食文化和社會階級。 

北歐博物館的「光明」展,有經典的燈具設計和具互動性電子蠟燭,讓參觀者自行尋找光與暗的故事。(Ire Tsui 攝)

另一方面,博物館亦巧妙地運用數碼技術,將16世紀的傳統,如以火爐為中心的木屋、不同年代的椅子 /家具樣式、圖案和工藝品,以導覽聲演、立體裝置和3D動畫等,活現在參觀者眼前。

瑞典信奉社群和個人的重要性,這些有超過400多年歷史的瑞典家品,讓我們見到家具工藝和紡織布品背後,是屋主的身份、社會背景和品味。想讀得明白的話,則要留意背後的精神面貌。例如以「光明」為題材的主題展,除了展示經典的北歐設計燈具,策展人更將隱藏語收納在電子蠟燭中,讓參觀者在機關中尋找「光」的意義。原來對於瑞典人來說,光代表了生火、取暖、照明和求生等實用性,還讓人們了解「黑暗」的意義,那些滋長於黯黑、冬夜中的寓言和文化故事,才是最珍貴,寄語人類在處理科技(光)和自然(黑)關係時,需要平衡明暗、輕重。

大眾化的真正意義 

說到這裏,北歐博物館與現代生活好像不太相關?甚至與香港 /亞洲有何關係?這點直到我到訪瑞典小鎮Älmhult的IKEA Museum,方才明白兩者的關聯性。從斯德哥爾摩南下約六小時火車車程(1.5小時的飛機航程),就是位於Småland的小鎮、Älmhult。這裏是坎普拉德的出生地,他也在這裏開設第一家IKEA店。現在店面則改成為博物館、酒店和總部。小鎮人口約8,000人,幾乎半數是品牌員工。

坎普拉德是一個天生的商人,他生性節儉,絕不放過任何賺取利潤的機會。五歲就懂得賣火柴、刀片、墨水筆、火機。他在1960年代開始賣家具,宗旨是價錢大眾化,設計要實用,為顧客提供不同的選擇。那時瑞典家具設計,正從19世紀傳統的民藝風,轉變至1930年代的現代社會主義風格,中間經歷了美國、日本、丹麥和北歐設計的影響,房子由昔日設備簡陋、衞生設備欠佳的農舍變成現代化公寓,設有多功能的廚房、浴室、睡房和客廳。1950年代,在官方機構Housing Research Institute的主導下,瑞典大力改革住房和廚房設計,間隔強調實用、寬闊、衞生且容易打理,合乎婦女的身形和需要,減輕她們的家務負擔,繼而增加婦女外出工作的機會。

宜家博物館從瑞典的家居設計發展說起,這個Småland廚房就是瑞典人的傳統生活模式。廚房、燈具和小孩依然是家居的核心。(Ire Tsui 攝)

IKEA於1958年開業時,顧客就是這班年輕的瑞典新家庭。他們對客廳、廚房、飯桌、織品有要求 (但不能太貴), 品牌定位中價家具,店舖是陳列室,也是體驗空間,甚至連聘用的顧客服務員都是女性。在IKEA Museum中展出的1960年代出品,無論在尺寸合宜、設計實用、手工用料都不錯,最重要是設計總是從孩子、婦女的視點出發,家具用料、設計、包裝、宣傳和服務都採用了節省空間、物料、人手的思維,如平壓式包裝(flat-packing)、客人組裝、個人化家居空間等。這些跟傳統瑞典文化中,關注用者的思維有關。

設計師經常強調要以人為本,在IKEA的理念中,目標卻不只是功能性,而是關注不同時代的需要。歷年的展品呈現1980年代的工業感,1990年代強調獨立性的混合空間,到了千禧年後則是注重環保、可持續性,展現細小公寓空間的多用途等。這些未來都市議題將要透過家具和物件,找到迎刃而解的方案。從瑞典到香港,兩者之間的差別將會愈來愈少。

本文原載於第99期《香港01》周報,原題為《瑞典好生活 從民藝到平民設計》。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2月12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9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