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丹麥幸福學(下)】一個人如何自製幸福?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近年流行談美好生活、精神幸福 / 健康(Well-being)、社會創新等關鍵字,在社會設計研究的工作中,我發現大家關心的也不再是功能或解決問題,而是想探討生活中的詩意和情感。
去年冬天與啟民創社(Enable Foundation)成員到北歐考察,在瑞典馬爾默(Malmö)和丹麥哥本哈根等城市中,留意到飲食、家具、城市到生活精神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關注和處理方法。在此我嘗試整理一下,與大家分享。
撰文:Ire Tsui(獨立藝術、設計生活編輯)

每個問題總有解決方法,丹麥也不是一個只有快樂的地方,當地自殺率也頗高。因此HRI出版物嘗試用數字、故事、訪問和生活點子建構「幸福天書」,這些自製幸福感的方法真的有用嗎?

簡單的生活細節在丹麥文化都是重要的事,近年更成為全球幸福生活指南、追求新潮Well-being生活的關鍵字。(作者提供)

在參觀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 Denmark)和哥本哈根街頭商店時,我們發現在丹麥家居生活中,無論是一件手工優良的家具,一盞溫暖桌燈,一杯熱飲或從Flying Tiger買來的無聊物件,都可以成為他們自製快樂空間的重要因素—Hygge(讀音:Hoo-ga),意思是一種舒適、幸福和溫暖的生活狀態,同義詞有挪威的Koselig、美加的Homeiness或Cosiness。例如我們每次探訪不同的設計單位,他們總會在室內點燃燭光、泡壺熱茶招待客人(即使會面只有一小時),令緊張的節奏緩慢下來,好好地傾談。寒冬中窩在室內看本好書、喝咖啡,與朋友、家人在一起的社交活動,這些簡單的生活細節在丹麥文化都是重要的事,近年更成為全球幸福生活指南、追求新潮Well-being生活的關鍵字。

「買設計師家具、在Noma吃一頓昂貴的美食,會令人快樂?我們反而會着眼於快樂與安心、舒適之間的關係。傳統丹麥家具舒適、輕巧,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地移動,隨心使用;兒童產品,總以安全為先;近年大熱的中價現代家具品牌HAY,則運用鮮活的色彩和靈活組合,方便用家拼搭。當然,我想說的不是鼓勵消費,而是將快樂、物質與生活目標連結成一種正面關係,例如完成某件重要的事情後,才去買一件東西獎勵自己—獨特意義,這也是尋找快樂的重要環節。」 Isabella解釋說。

近年大熱的中價現代家具品牌HAY,則運用鮮活的色彩和靈活組合,方便用家拼搭。(作者提供)

北歐餐廳中的社交遊戲 

哥本哈根市內有著名遊樂場Tivoli Garden、百年戲院、咖啡店、設計買手店如Stilleben、Hay House等,閒逛時總會看到不少富藝術感、色彩繽紛的產品。即使丹麥消費稅高,出外用膳價錢昂貴,但當地餐廳菜式新鮮、美味,用餐本身也是一種讓人心情放鬆的體驗。你可以在市集Torvehallerne嘗試Coffee Collective的手沖咖啡、海鮮、酒品或天然美容產品,又可以到Meatpacking district尋找有機餐廳或藝術畫廊。在距離哥本哈根30分鐘火車程的瑞典城市馬爾默,我們剛巧找到一家北歐風格的法式餐廳Boulebar Drottningtorget ,餐廳由中世紀舊馬房改成,每晚和周末提供簡餐和Brunch,最有趣的是可以玩90分鐘的室內滾球,運動沿自法國南部,來到北歐變成了室內社交活動。當地人會與家人、公司同事、朋友們結伴聚餐,這種運動裝扮輕便,玩法也簡單,只要跟隨規則就可以進行團體比賽,名副其實的老少咸宜,不少老人、小孩,甚至穿西裝鬍子型男和洋裝女子落場玩耍。

我想說的不是鼓勵消費,而是將快樂、物質與生活目標連結成一種正面關係,例如完成某件重要的事情後,才去買一件東西獎勵自己—獨特意義,這也是尋找快樂的重要環節。
Happiness Research Institute 研究員Isabella Arendt
想體驗丹麥式的藝術空間,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是一個最佳的選擇。這兒以親民為先,無論是建築空間、作品陳列和藝術欣賞都讓人身處於治癒空間當中。(作者提供)

逛博物館的藝術治癒 

鄰近哥本哈根的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是丹麥重要的現代美術館。別於一般位於都市的博物館,這個面向哥本哈根與瑞典海峽的岸邊美術館,提供整體、感官和個人化的觀賞體驗。遊路易斯安那沒有特定路線,位於舊建築室內有不同大小的房間展館,展品配合風景,每走一步都是一幅新風景;參觀者可自由走出花園,從樹木流水小橋等自然景觀中,發掘不同藝術家的雕塑,身處於大自然和藝術之間,心情豁然開朗。博物館始於1958年,是丹麥首個現代美術博物館,建築物由舊公寓改建,備受不同風格影響,如包浩斯現代主義、美國加州風和日本等,然而建築物最重要的採光、用料和親民度,卻是百分百「丹麥」,身處其中,無論是走廊、餐廳、洗手間或商店,都有一種溫暖的親和力,沒有傳統博物館的局促感。

博物館創辦人Knud W. Jensen認為藝術應該與眾同賞,不只是社會少數精英的特權,而是一種體驗和視野,因此他以「桑拿」原理安排館內的藝術品,將世界知名與少眾的藝術家作品,以一冷一熱的方式分派至美術館的不同角落,讓觀賞體驗更平等和融和。由Giacometti Gallery到室外的Henry Moore和Alexander Calder展品,從建築物空間到策展方向,都可以體會到新舊藝術品間的交流。參觀者不需要擔心自己會迷路,或看不懂作品,只要放鬆精神慢慢地享受路易斯案那的治癒力就可以了,難怪人們總是常常回來看展覽。

上文節錄自第10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3月5日)《丹麥幸福學》。

相關文章包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3月5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1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