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戲院缺乏存在空間 影迷︰應培養群眾看非主流的習慣

撰文:陳奉京 鄺曉恩
出版:更新:

不經不覺,百老匯電影中心(BC)已經20週年,當不少主流影院也抵抗不住加租而關門的時候,它依然在油麻地屹立不倒,成為香港的一個文化地標。然而,這20年來甚至20年前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觀影的多元化選擇,是否一家戲院足以滿足愈趨分衆的興趣?除了BC,香港還有哪些人和機構在為多元化的電影選擇而努力?讀完這個專題,也許你會發現,我們並不缺乏選擇;也許,我們只是沒有看到其實我們有選擇。當戲院為了迎合大衆口味而無法提供更多小衆口味的電影時,或許恰恰意味着我們已經做了選擇。
攝影:龔嘉盛﹑百老匯電影中心﹑網上圖片﹑黃永俊、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位於油麻地的百老龨電影中心電影院﹑書店及咖啡店於一身,聚集附近街坊及各路影迷,亦是香港放映非主流電影的地標戲院。
陳志華 —— 影評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曾任會長。

會到BC看電影的人,大多跟一般愛看美國大片的人不同,而作為BC開幕後的第一批觀衆,資深影評人陳志華認為,除了BC,香港還有「很多很努力、很有心的影展,都是一些推廣非主流電影的方式,選擇甚至更多元化」。他又說:「如果視電影為一種文化藝術品,它有助拓闊眼界,是了解世界的其中一個渠道。會看不同類型的電影及藝術創作的人,亦代表容易接受不同的事物,明白更多跟自己價值觀不同的人,所關心的世界亦會大很多。一個城市能否進步,亦要看城市的人會否關心及思考自己的未來,這是關於城市的品味及眼界問題。」

陳志華提到的電影《沒有天空的都市》於1996年在香港上映,是BC的開幕電影。
林熙駿 —— 九十後,現職影像工作者。

另一位影迷林熙駿從高中開始到BC觀看電影,BC對於他的重要性,在於打破了兒時對電影的想象,令他開始喜歡上電影。他說:「雖然放映質素不特別比其他戲院好,但大部分感興趣的電影都只在BC放映。即使看一般商業電影大多也會去BC,因為香港沒太多戲院會放映非主流電影,算是對他們一點微不足道的支持。」他希望香港會有更多放映獨立電影的空間。

張景輝提到其中一套愛看的電影《嫲煩家族》,今年繼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映後在BC亦上映了一段時間。
張景暉 —— 八十後,現職公關,閒時喜歡將電影觀後感分享到個人社交專頁。

從大學開始到BC觀看電影的影迷張景暉,現職公關的他說:「缺乏非主流電影院的結果是嚴重窒礙了觀眾的選擇,從特首、立法會選舉到電視、電影,香港人不應該習慣沒有選擇。品味要培養出來,坊間的電影節及近年較多的社區放映活動和分享會,都在做類似的事情,就是培養群眾看非主流的習慣。當觀眾接受能力提高,院線也有經濟誘因去引入較多非主流作品。」

安置另類電影的若干方法

如果將大銀幕比喻為影迷的祭壇,那電影院就是一座神殿,電影就是供奉其中的神明。電影的信徒們從來不是一神教,信徒們會關心的是,神殿是否足夠供奉他們心目中的神佛?獨立電影的推廣及發行團體影意志、藍空間不斷在商業影院及之外尋找放映空間,而早在80年代開始放映非主流電影的藝術中心也決定捲土重來。他們究竟如何安置電影信徒們的神明?

影意志 電影院以外的更多可能

影意志自1997年成立,是一個由數名獨立電影人組成的非牟利團體, 2004至2007年與BC合作策劃「香港亞洲電影節」,後來因路向分歧而另覓場地,自2008年開始獨自舉行兩年「香港亞洲獨立電影節」,後來改名為「香港獨立電影節」每年舉辦至今;而BC則沿用「香港亞洲電影節」一名繼續舉辦。影意志亦一直於電影院、大專院校及各個社區文化場地舉辦放映會、座談會及工作坊,並先後發行多部獨立電影。

影意志藝術總監崔允信認為:「放映的有趣之處,是你會見到一些年輕人的反應、見到他們明白電影是怎麼一回事。一些觀眾想看的電影,因為政治原因而無法在商業電影院放映,於是我們便走到社區或者其他非電影院的空間做放映。不一定只有影意志在做,而是周圍很多人也會去做,之後也有『平地學生電影節』等新的方向。」

影意志近日於油街實現舉辦的獨立影院,放映一系列新浪潮經典電影﹑當代獨立製作和最新一屆草根電影拍攝計劃的作品。

藍空間 到商業影院放非主流電影

藍空間(InD Blue)由熊秉文(Jonathan)和陳禮恒(Henry)於2004年成立,是一家沒有資助的非牟利團體,每年都會舉辦短片、長片及動畫三個國際電影節;不時舉辦特別放映之外,亦是亞洲獨立電影的全球發行團體。藍空間的短片及動畫電影節,第一至九屆都是跟BC租場,後來因為加租而轉往其他地方放映,包括藝術中心、政府場地、商業影院如星影匯及MCL等。

Jonathan認為,位於不同地區的電影院有不一樣的重點,他最想強調的是:「香港不只得一間電影院有心。」他舉例,MCL德褔影院會重點放映韓國的電影或動畫,Star Cinema每年都會為本地電影辦講座,星影匯則是放映品味較為中產的電影……在Jonathan看來,商業電影院和BC的分別並不是那麼大,在商業電影院放映遇到的問題,在BC也會遇到。他深明欠缺放映空間之苦,在缺乏政策支持下,要創立或經營不一樣的放映空間尤其難。

藍空間致力在不同的電影院辦放映,MCL是其中一個經常合作的單位。

香港藝術中心 隨時代轉變角色

成立於1977年的香港藝術中心,是一所非牟利藝術機構,擁有劇場、電影院及展覽廳等藝術平台。早於80年代末,擁有專責電影部門的藝術中心便定期放映非主流電影,和同在灣仔的影藝和新華組成灣仔戲院金三角,亦是香港當時最主要的藝術電影放映場地。BC於1996年開幕後,同類放映活動漸增。眼見電影生態有變,加上放映成本高,於是藝術中心選擇在2004年開始減少放映活動,更積極及有系統地推動及發展ifva( Incubator for Film and Visual Media in Asia)

來到2016年,「原來現時社會上真的需要這類非主流電影放映。所以適逄藝術中心40週年,我們裝修完工之後會再次推動放映工作。」節目總監鄺珮詩Teresa強調不是要重覆昔日的一套,「現時有太多渠道可以看電影,我們不會像從前一樣每晚都辦放映,要尋找新的方向,更有系統地做。即使同樣是播映經典電影,亦要應用當代的角度及形式重現,例如是配合討論、文章等,帶來一個新的閱讀及對照意義。」

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ifva人民影院舉辦過不少露天放映,包括文化中心露天廣場﹑添馬公園及油麻地廟街榕樹頭等場地。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