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文化】泰國藝術比香港更多元? 不可不去的當代藝術博物館

撰文:李偉民
出版:更新:

編按:去泰國除了享受陽光與沙灘和吃喝玩樂,其實泰國也有非常文藝的地方可以去欣賞,且看下文作者分享,探索不一樣的曼谷吧。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更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我患有「幽閉恐懼症」,別人進入埃及金字塔參觀,我只能在外面呆坐。坐飛機凡超過六、七小時,便會不適,所以怕飛遠地方,只常玩亞洲,成為東南亞「旅遊精」。

從80年代,便「蹓躂」東南亞,穿著背心、拖鞋,走過大街小巷,像他們的街坊,深夜時分,坐亡命「電單車的士」回酒店,青春的可貴便是勇於嘗新。八十年代初期的曼谷,都是矮平房,最繁榮的Siam Square,像個平民坊,店舖賣工藝品,後來對面才蓋了Siam Center和Paragon商場。

八十年代初期的曼谷,都是矮平房,最繁榮的Siam Square,像個平民坊,店舖賣工藝品,後來對面才蓋了Siam Center和Paragon商場。(作者提供)

那個年代,馬尼拉的治安不好,警察也會問錢;耶加達非常落後,晚上市區漆黑一片;「星加坡」(當時不叫「新加坡」)地方小,一兩天走完;吉隆坡是個回教城市,禁忌很多。大家最愛去的,便是曼谷,它是香港人的後花園,清潔(可惜越來越走樣)、友善、開放,泰菜又好吃,你還記得1984年的一首世界名曲叫《One Night in Bangkok》嗎? 泰國人打招呼,兩手合掌,說 「sawat-dee-krap」,我有個朋友在香港也這樣和人打招呼;可惜泰國和日本一樣,新一代已少彎身鞠躬,大家放棄傳統禮儀,這是全球一體化的可悲。

將至的新年,許多人會去曼谷,值得花半小時的交通,去曼谷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Bangkok或簡稱 MOCA Bangkok)。坐BTS空鐵到Mo Chit站,轉計程車便到。它樓高五層,超過800件展品,是2012年落成的私人博物館。「發財立品」是香港商人必須跟別人學習的。

將至的新年,許多人會去曼谷,值得花半小時的交通,去曼谷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Bangkok或簡稱 MOCA Bangkok)。(作者提供)

「泰國」意思是自由國家,又被稱「微笑領土」(Land of Smiles),文化包容度很強。欣賞一處地方的博物館,先簡單了解它的地理和歷史,才會產生興趣。例如在東漢時期,中國瓷器已傳入泰國,你又知道嗎?

「泰國」意思是自由國家,又被稱「微笑領土」(Land of Smiles),文化包容度很強(作者提供)

和泰國邊境接壤,有四個國家,馬來西亞、老撾、柬埔寨和緬甸。泰國人口大概七千萬,種族相當豐富,有泰族、蒙古人、高棉人、中國人、馬來人、波斯人和印度人的後裔。超過90%的泰國人信奉佛教,法律規定泰王須為佛教徒。

約5,000年前,泰國北部已有文明的跡印,公元一世紀,開始出現不同王國。1238年,素可泰王國建立(Sukhothai Kingdom)。輾轉變化,1782年出現查克里朝代(Chakri Dynasty)。1932年,發生革命,泰國此後成為「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國王權利受控於國會,結構沿用至今。

超過90%的泰國人信奉佛教,法律規定泰王須為佛教徒。(作者提供)

歷史上,雖然泰國先後受到葡萄牙、英國、法國等入侵,但是在亞洲,只有它和日本從未成為殖民地或割地求和,因為在十九世紀,泰國已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941年,雖然被日本佔領,但是它宣佈加入「軸心國」,倖免失去主權。

由於泰國種族複雜,可說沒有純種的泰國人,故此,在過去的千多年,它不斷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周邊國家的文化包括畫作、雕刻、舞蹈和音樂滲入,使泰國藝術多姿多采,而佛教除了是泰國禮教的準則,更是文化的內容和創作力,別的宗教如印度教等,亦同時影響泰國的藝術面貌。

佛教除了是泰國禮教的準則,更是文化的內容和創作力,別的宗教如印度教等,亦同時影響泰國的藝術面貌。(作者提供)

個人的見識有限,但是對泰國藝術有兩點體會:有些國家在藝術方面會堅持正統,但是,泰國樂意效仿西方。在20年代,已邀請意大利藝術家Corrado Feroci到曼谷成立藝術學院;又例如「舊國會大廈」(Ananta Samakhom Throne Hall),內外都「不西不泰」,非常別致。此外,由於泰國歷史平穩,他們的藝術發展是「漸變」的,所有風格都是有根可尋,藝術家從傳統中吸取靈感,再以新手法改良,我深深被他們對傳統的尊重所感動。香港人文化根基薄弱,往往把傳統的東西貶為「老土」,泰國年輕藝術家為傳統驕傲,正是一個民族應有的自尊。

「舊國會大廈」(Ananta Samakhom Throne Hall),內外都「不西不泰」,非常別致。(作者提供)

數年前,有機會和泰國的文化部長會面,他說由於「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興起,泰國也希望趕上這潮流,結果曼谷舉辦了數屆的「泰國當代藝術展」(Exhibition of Thai Contemporary Art)。他們的作品往往是新新舊舊,非常具特色;在亞洲,新舊藝術混合得水乳交融,除了日本和韓國,泰國絕對後來居上。

以上種種,都可以在曼谷MOCA博物館感受得到,那是一場非常精彩的靈魂洗禮。在G階,他們有不錯的紀念品店(我買了一個木造的「煲呔」)和咖啡館。二階是眾多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包括Kamol Tassananchalee,他是國家級的人物,1944年出生,擅長玩「跨媒體」(mixed media)。

Kamol Tassananchalee,他是國家級的人物,1944年出生,擅長玩「跨媒體」(mixed media)。(作者提供)

三階展出其他眾多名家的作品,我最喜愛有一個展覽廳,是向泰國史詩《Khun Chang Khun Phaen》致敬,詩歌寫於1872年,講述兩男(一個窮,但是英俊;另一個有錢,卻愚笨)一女的愛情鬥爭,對泰國人來說,這故事家喻戶曉,博物館用了畫作來表達這巨著。

到了四階,如果累了,這層樓的東西可以「速看」。不能錯過的,是三幅巨型畫作,叫《天堂》、《中土》和《地獄》(Heaven, Middle Earth, Hell),詭異、神秘,值得駐足。

不能錯過的,是三幅巨型畫作,叫《天堂》、《中土》和《地獄》(Heaven, Middle Earth, Hell),詭異、神秘,值得駐足。(作者提供)

最後一層是五階,半天都過去,幸好這層樓換了口味,是國際當代藝術,美國、挪威的東西都有,連法國印象派名師 Pierre-Auguste Renoir的作品都有,誰是 Renoir? 你必定看過他十八世紀的作品叫《雨傘》(The Umbrellas),畫中的小女孩,皮膚白裏透紅,腼腆可愛,對我來說,比蒙娜麗莎還美麗。

+5

有些人旅行,喜歡找新地方,有些人只愛老地方,曼谷優勝之處,便是吸引了一大批後者。我有很多朋友,一年必定要去曼谷兩、三次,試新酒店、逛商場、泰式按摩、還要去拜神。曼谷吸引人之處,是任何事情都可發生,包括好的和壞的,既是天使,亦是妖女,恐怕原因就是泰國人的包容,讓這城市魅力沒法擋。故此,在曼谷大吃大樂之餘,能有這般美妙的藝術館,意外吧?泰語有句話叫「mai pen rai」,泰國人幾乎天天都說這一句話,對於早晚都緊繃的香港人來說,它是苦口良藥,它的意思是「沒關係,一切都可以」,所以,人在曼谷,真的無可,無不可……

內容提供:李偉民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新年散心去泰國,不可不去的曼谷當代藝術博物館」​】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