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香港】在「香港百貨」找尋屬於你我他的兒時回憶

撰文:黃立暉 陳盈瀛
出版:更新:

印象中,香港的「百貨公司」彷彿早已絕迹,即使眼下千色店、崇光、先施、一田仍在,「香港百貨」式微之感仍揮之不去。可見對我們來說,「香港百貨」所指的並非實體存在,而是軟性的,可能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消費經驗、生活品味的追求或是購物的知性,偏偏上述的都難在今天的大商場找到。但今天的消費者漸漸厭倦了無了期的盲目消費,我們追求一種具知性的消費態度,設計單位MIRO及Gallery 27看準這點,以「香港百貨」為題,重現昔日百貨精神,尋求未來消費的出路。
攝影:黃寶瑩、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Anicorn Watches是香港獨立鐘錶製作、設計品牌,由平面設計師Joe Kwan和企業家Chris Chan於2014年成立,旨於以簡約現代的手法結合設計、字體、錶械技藝,呈現香港鐘錶業工藝及現代美學。

香港百貨 今天商場沒有的東西

「我也不得不承認,從前我對百貨公司的畫面,也是以家庭為核心。行百貨公司一定有家人在旁,爸爸媽媽沒有可能不在的。」「香港百貨」其中一位策展人Sunnie(陳朗晴)這樣說。同為八、九十後的我們,其實見證不到「香港百貨」最風光的時間,也即是八、九十年代。我們記憶中對「香港百貨」僅存的畫面,已是逐漸式微之時。所以對「香港百貨」的概念實屬印象,全憑情感出發,說穿了不過是緬懷過去。可是建構這種情懷的,卻是百貨公司帶來的獨有生活態度,亦即今天大商場沒有的東西。

「百貨公司今天聽起來很像已經落伍,其實當年剛興起時,那是一個很新、很有質素的生活風格。」策展人及設計師Michael(梁展邦)說。「那時的百貨公司對於不同產品的篩選都非常嚴謹,無論品牌、產品質素、種類、銷售渠道、展示方式如是。其實跟我們作為Curator(策展人)的工作很相似,我們篩選潮流、篩選消費價值、篩選產品質素,我們利用設計產品或某些商業元素,去帶領大眾認識我們認為今天對香港重要的東西,同時反映產品背後的工業運作及模式。」

With Her Animal Poetry是Furze Chan在2009年創造的自家紙品品牌,將於香港百貨展覽期間現場為客人訂製繪畫肖像紙偶。

今天香港需要的設計

與一般的手作市集不同,這次「香港百貨」十多名參展創作人都是策展人嚴謹篩選的,亦代表了策展單位認為今天對香港重要的東西。例如Anicorn Watches,結合了設計、字體、錶械技藝,將香港鐘錶業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香港鐘錶業輝煌一時,其實我們仍然有很多技術很高的老師傅,甚至可以媲美瑞士。不過這些老師傅從來不搞branding,所做的產品往往都打不入高端的消費市場。所以在這次展覽中,我們除了讓Anicorn Watches製造了Anicorn Series 000限量版,更有不同的平台分享香港鐘錶業的歷史故事及技藝。」

而Kevin Cheung(張瑋晉)是一位環保設計師,他的設計往往能夠真正反映物件被遺棄時的狀態,甚至表達出廢物本身的美感。他所選擇的廢物,也充滿着香港色彩,容易引起共鳴。「例如這次他以家喻戶曉的電飯煲底創作出單車鈴,都是很貼地的東西。他是一個很有趣的人,如果他知道要買的人其實沒有踩單車,他不會賣出那單車鈴的,是一個真正貫徹環保理念的人。」

Niko Leung(梁康勤)則擅長製作陶瓷。「她是今天年輕一代其中一位非常專業的工匠,有別於一般手作市集見到的陶瓷品,她的技巧明顯很高,就以她的上色技巧已經看到其複雜及專業性,她更會到世界各地學習陶瓷技藝,對創作充滿熱情。」

器物和食物之間,可有相關聯繫?Niko首次在陶瓷創作中實驗顏色、圖案和質感等創作元素,由食物出發,為「香港百貨」製作全新的瓷器食具及活動「Design Eat Experience」。
Sunnie作為Gallery 27的策展人之一,坦言「香港百貨」只不過是一種包裝,實際想做的是希望令大眾對本土設計有更深的認識,並理解產品背後的理念及故事。

展覽是目的 消費是手段

「香港百貨」很有趣,策展人定義它為一場展覽,但同時它又會賣東西,會推出限定產品;它找來十多個創作單位展示、擺賣產品,更在一個畫廊進行。Michael表示:「今天的創作人愈來愈多,有質素的也漸漸浮面,而且設計、產品也愈來愈多樣化,偏偏香港沒有一個本土的平台凝聚有質素的本地設計師,於是我們生起了一個『香港百貨』的念頭,就像從前的百貨公司精神一般,為大眾篩選出有質素的產品設計,建立屬於我們的本土品味。我們有嚴謹的篩選,更不是零售市場,我們終究想做的是一場展覽,銷售只是我們的手段,我們最終想讓人認識到本土仍然有很多有質素的好設計,讓更多人對設計理念及背後的故事有更深刻的理解。所謂『香港百貨』說穿了也是手段的一種,我們不是真的在懷念過去,而是透過百貨精神尋找香港設計可以前進的道路。」

銷售只是手段,我們最終想讓人認識到本土具質素的好設計,尋找香港設計可以前進的道路。
策展人Michael

與設計師直接對話

「要讓人更深刻理解產品背後的故事,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讓大眾與設計師正面對話。」這句話很好理解,也看似簡單,其實回心一想,我們在消費的市場世界,的確缺少與設計師直接溝通的渠道。我們都可以感受得到,經過消費氾濫的年代,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已經愈來愈強,愈來愈多人希望知道自己正在獲得什麼、錢是否花得其所、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如何、設計師的故事等,但我們獲取產品資訊的方法往往不直接,今天能夠與創作人直接對話可見是可貴的。「我們希望在兩天的展覽中,參與其中的設計師要親身在場,同時我們會舉辦不同主題的講座、活動,以解答大眾的問題,及令人有更深刻的討論。」

百貨琳琅設計師的在地創意

Milk Design:1998年由利志榮創辦,Milk Design以簡約風格的設計備受國際認同,一直拓展設計領域,由家具設計開始,發展至今天的設計更包括廚具、時裝、飾品、音響等等。(www.milkdesign.com.hk)
所謂的百貨,其實就是select shop的前身,意味着只有精挑細選的優質好物,才會放在店內供客人選購。
利志榮

揮之不去的工業態度

「雖然我們形容Milk Design是一個工業設計品牌,但工業設計的定義,來到當代已經變得相當模糊了。工業設計不再單純由功能主導,與lifestyle和fashion更是密不可分,我想這跟現代人愈來愈重視生活質感不無關係。

因此近年,我們亦很自然地涉足更多lifestyle相關的設計範疇,今次展覽就特別揀選了幾件日常生活用品,包括與RO合作設計的手袋、與台灣TOAST Living合作設計的手沖咖啡壺,還有新近推出的香薰系列一併展示,這些都不是傳統工業設計師會投身的領域。有趣的是,在設計生活用品的過程中,我們感覺設計師與使用者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例如設計手袋,我們要想像他們如何配襯衣服,帶子的粗幼度又會如何影響用法,設計中投入了許多自身生活的感覺與想像,我們甚至第一次自己縫製樣辦!

與RO合作設計的手袋,是Milk Design涉足lifestyle相關設計範疇的一次創作。
透過設計投入更多生活的想法,由旗下品牌Feelgood home開發的香薰系列就是例子之一。

對於香港新一代而言,大概都對工業感到陌生,然而回望早期香港歷史,我們其實擁有不少輕工業,甚至有能力發展出獨立品牌,如紅A、駱駝牌等等。他們的設計本身很直接,首要是貼合生活需要,同時要控制成本效益,所以回望當時的產品,會發現許多貼近民生的優秀設計。直到現在,我認為香港生產仍然有它的優勢存在。例如對照國外,設計與生產會分得比較開,但香港設計師即使是從事設計部分,也傾向了解產品背後的生產細節及技術,因而較懂得開拓生產可能性,這些正正是由上一代所累積下來的經驗。某程度上,香港的產品設計是建基於工業歷史之上,也成就了我們這一代的設計精神。

展覽以『百貨』二字命名,起初或會予人一種老舊的感覺,但我回想自己的童年,百貨卻是象徵着一種優質的生活風格。所謂的百貨,其實就是select shop的前身,意味着只有精挑細選的優質好物,才會放在店內供客人選購。當然時代不同,香港人對設計的要求也有一定變化,符合『生活需要』或許是一個很籠統的原則,但在設計理念上,如果可以簡單呈現的話,我們會想讓它盡量簡單。」

香港設計缺乏的發夢空間​

Niko(梁康勤),熱中於物料、造型、顏色和說故事的設計師。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兼職任教設計與視覺藝術課程,同時接洽不同的委託案子及自家研究項目。過去曾在荷蘭求學、工作,於中國、芬蘭、荷蘭等地參加藝術家駐留計劃,今夏前往日本著名的有田幸樂窯德永瓷廠駐場,運用當地獨有瓷土,研發桌上器物和雕塑作品。(www.instagram.com/_nikoleung)
我覺得香港人需要的是發夢和實驗的精神,我希望通過不常見的創作手法和作品,能夠引發更多好奇和提問,為人們帶來多一點啟發。
Niko

「比起木材或玻璃,陶瓷相對是不太環保的物料,因為它們無法回歸於自然,所以有一段時間我都在反覆思考製作陶瓷的意義。在這個系列誕生前,我已足足停了年多沒有製作陶瓷了。

去年4月,告別住了七年的荷蘭回到香港,發現香港人最急切需要的,是慢下來的生活節奏。香港人吃飯,是為填飽肚子有氣有力去做下一件事,卻忘記了吃飯本身,也是生活的一件重要事。急速的生活節奏,也讓香港人忽略了許多值得欣賞的生活細節,像日本人很重視碗足,即是碗碟底部凸起的部分,其粗幼度會影響食器與桌面接觸的面積;西方的設計很多時是平的,接觸面愈大,用久了會發黃,然而許多香港人不會特別為意。遇上生機主廚的阿Gee,我們理念相近,於是大家嘗試從器具和食物的視覺出發,喚起人們對飲食經驗的重視,也就是Design Eat Experience出現的原因。

Niko重視的,是普遍本地設計師都忽視了的細節─像百摺裙子般的瓷碟,她想像藉此可提升飲食體驗,還有碗碟底部凸起的部分,其粗幼度會影響食器與桌面接觸的面積;從器具和食物的視覺出發,喚起人們對飲食經驗的重視。

今年7月,我到了日本學習當地的有田燒工藝,並製作出這一系列瓷器。在那一個月裏,我將從前埋下的許多想法,毫無顧忌地進行試驗,所以眼前的作品許多都是只得一件的實驗品。記得我剛回港時於學校任教,做了一些石膏模,學生問我:『做這些有什麼用?』從來沒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我一時間無言以對!在香港,彷彿所有東西都要有一個直接需要在背後。我還一度懷疑是否自己太夢幻,不適合這裏!

在日本的經驗是重要的,它讓我不用理會其他人,去做自己一直相信的事。創作過程中,我覺得最寶貴的技巧,是應用了香港人巨大的適應力,相信『不可能也可以變成可能』的想法。好像我將底釉用於瓷器表面,當地人不會這樣做,但出來的效果又頗有趣。有一款碟子上做了方格形的坑紋,是有次我見到膠箱底部有這種方形結構,原意是用來鞏固構造,我將之運用於碟子上,用來盛放烤炸食物,有疏氣散熱的作用。

我覺得香港人需要的是發夢和實驗的精神,我希望通過不常見的創作手法和作品,能夠引發更多好奇和提問,為人們帶來多一點啟發。」

環保 下一個香港製造

Kevin Cheung,本地環保設計師,2011年將膠桶改造成喇叭而聲名大噪,獲多項設計獎項,其他代表作有「單車輪吊燈」、「牆紙錢包」等。這次獲邀參展「香港百貨」,將電飯煲改造成單車鈴—「電飯煲啷啷」,又一親民之作。(www.kevin-cheung.com)
什麼才是香港製造?香港是個混雜多元的地方,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用自己的角度去詮釋「香港」。作為一個人口如此密集的城市,所產生的廢物也可想而知。環保設計,大概是香港今天需要發展的其中一個面向。
Kevin Cheung

「我是一個環保設計師,老實說創作多年,我、甚至身邊的設計師朋友一直想:什麼才是香港製造?香港是個混雜多元的地方,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用自己的角度詮釋『香港』。而我當然地承接自己的本業:環保設計繼續創作。香港作為一個人口如此密集的城市,所產生的廢物之多也可想而知。環保設計,大概是香港今天需要發展的其中一個面向。

要真正做到環保設計其實不易。首先,你要確保所得到的物料是否真的為人所棄,例如我之前曾用會展所棄地氈製錢包、iPad套,那些地氈都是被大量遺棄的物料。第二,做出來的產品是否足夠耐用?如果你以任何廢物製作了隻手錶,它抵不過數月報銷,那為何不正正經經買隻耐用十倍的鋼錶?第三,消費者是否真正有需要買?正如這次我為『香港百貨』設計了『電飯煲啷啷』(單車鈴),有一個不踩單車的朋友向我購買,那買來做什麼呢?如果消費之後又是浪費,那我寧願不賣。其實我們做環保設計,最希望的都是減少浪費,香港之所以每年排放大量廢物,其實售賣者有很大責任,有理無理也鼓吹消費。所以當我們既做設計又是銷售的人,更應自律地控制這種消費氾濫的情況,也應負起一定程度的教育責任。

每家每戶電飯煲底燒焦的痕迹,也即「飯氣」都不同,不同的圖案都有自己的故事,以此作為「電飯煲啷啷」的創作物料,親民又別具身分意義。

個人來說,我的創作大原則是要引起別人的共鳴。所以為這次展覽設計的『電飯煲啷啷』也不例外,那是以每戶人家都有的電飯煲煲底所做。電飯煲壞掉,你拿起往底層一看,都是燒焦的痕迹,上代人稱之為『飯氣』,電飯煲與『飯氣』都是為人熟悉的東西,有趣的是每一家人的『飯氣』都不同,我身邊的鄰居知道我這設計後都開開心心把不要的電飯煲給我再設計。過往的作品如『單車輪吊燈』,我保留了那單車『炒車』後的扭曲面貌,並用燈泡與光再強調那扭曲線條,單車友人也感嘆不知原來『炒車』可以這麼美。

『香港百貨』取捨嚴謹,令我想起從前Detour全盛期,當年每一個正冒起的設計師都以Detour為目標,被選中會與有榮焉。惜Detour轉了搞手便此風不再,也難找到一個較有公信力的平台凝聚有質素的設計師。今天『香港百貨』有志於此我自然支持,始終香港很需要一個有力的本土展示平台。」

「香港百貨」

「香港百貨」由27畫廊及MIRO主辦。展覽及公眾活動由梁展邦、陳凱納及陳朗晴共同策展,並由27畫廊/27空間創辦人陳幼堅擔任顧問。展覽分為4個主要部分,包括設計展示、LIFEstock(香港生活良品市場)、工作坊、小食 / 交流區,於畫廊的室內展覽室和戶外陽台進行。多元化的活動讓觀眾與設計師互動,通過工作坊接觸設計技術和思維,並有本地音樂創作表演、小食攤位和設計分享會。每環節由「香港百貨」主辦 / 策劃團隊挑選,聯合各參展單位共同營造新一代的香港創意文化,體驗香港的設計與製造力量。

開放日期及時間:2016年10月22日(六)
中午12時至晚上10時、2016年10月23日(日)中午12時至晚上8時

地點:27 空間(香港鰂魚涌英皇道653 - 659號
東祥工廠大廈A / B座10樓)

【更正啟示】在第29期《香港01》周報中,將Furze Chan的作品With Her Animal Poetry,誤跟林斷山明的彩瓷作品描述對調,特此致歉。同時更正林斷山明並非《香港百貨》的參展藝術家之一。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