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博物館】政府應否話事? 黃英琦:不公司化難改革

撰文:吳世寧
出版:更新:
西九委員、文化工作者黃英琦曾撰文倡議,公營博物館脫離政府架構。(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許多人心中,「政府」和「公務員制度」已不知不覺跟「官僚」、「繁瑣」、「效率低落」等字掛鉤。香港的博物館原來也曾有過獨立於政府的可能;不過早於2010年有關公司化的討論正式蓋棺,博物館至今依然跟文娛節目、體育場地一樣,隸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之下。曾撰文倡議博物館公司化的西九委員、文化工作者黃英琦一直確信,公司化才是香港博物館的真正出路。「博物館若沒有公司化,根本不可能進行任何改革。」

何謂公司化?

先談「公司化」(Corporatization)—— 博物館公司化,即脫離現有康文署架構,另立法定機構,再由按法規成立的單一管理局管理,目的就是令博物館能更獨立靈活的運作。

 

公司化後,政府依然可向博物館撥款,但博物館同時得更積極向外開源。1999年,時任特首董建華「殺局」,康文署取代市政局後,香港舞蹈團、香港話劇團及香港中樂團率先於2001年實行公司化;2002年,文化委員會發表報告建議設立「博物館管理委員會」;及至2007年,由民政事務局成立的博物館委員會亦建議政府「將公共博物館公司化」。報告亦指,博物館在政府架構下所受的制肘 —— 如宣傳及推廣時有欠主動積極、受制於政策而難以購入館藏等等,於是博物館「公司化」的議題掀起好一陣子的熱議,而其時的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表示支持報告內容。但去到2010年,民政事務局正式表示否決公司化建議,終結橫跨近20年的公司化討論。

身為董建華年代的文化委員會委員之一,黃英琦認為香港博物館一天不能公司化,其他改革根本難以實行。她認為博物館公司化乃大勢所趨:「將博物館歸入公務員體制的做法經已過時,公務員文化始終做事『驚青』,但博物館得有勇氣有主導權,敢於創新。博物館在營運上要有靈活性,以聘請更多專業的策展人和顧問。」

 

她亦指出,英國的Tate Modern本來屬於國家部門,但獨立後,可更自由去聘請不同人才,令博物館發展得更好。不只大名鼎鼎的Tate Modern,美國的大都會藝術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日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及京都博物館等,皆為私立博物館或由法定機構經營。黃英琦認為公務員體制妨礙博物館靈活地聘用人才,她認識曾在海外就讀博物館學、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年輕人,受制於一級級的公務員晉升制度,不得插隊,於是無從入行。

黃英琦認為,若博物館公司化,相信科學館將吸引不少創新科技品牌邀請合作。(黃寶瑩攝)

「好多人誤以為公司化就等如商營化。公司化即是incorporation,即是組織化。公司化並不代表政府從此蹺起雙手不理,政府一樣要資助,只不過大家要傾,也要求博物館有一定的籌款能力及跟不同與事者合作的能力。」

 

但當時在博物館公司化的熱議下,博物館員工大為反對,不但擔心架構重整後失去公務員身份,亦憂慮經費龐大的博物館難以自負盈虧,黃英琦當然不認同:「現在經已公司化的舞蹈團、話劇團、中樂團不也發展得很好嗎?現在他們自主營運,一樣在外籌集到資金。反觀以前他們依附於市政局,沒有發展獨立個性,運用資源亦有太多局限,想搞大製作並不容易。」

 

她亦舉例,指在當今創新科技當道的年代,科學館的品牌必定吃香、吸引不少公司合作,相信能夠籌集大量資金。但她亦強調,其實康文署轄下的博物館相當節儉,而且也有不少有心人。「可惜制度綁手綁腳,職員受制於政府部門的採購和公開程序,又怕被投訴,所以博物館未能即時回應這個時代。」

香港藝術館館長譚美兒一直反對博物館公司化。(陳焯輝攝)

不難估計,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譚美兒一直堅決反對藝術館公司化。「歐美國家的藝術教育很好,博物館文化已深植社會,所以企業和人們都樂意捐助博物館。但香港的博物館倘若獨立,真的能找到足夠贊助嗎?」她又指出,公眾捐贈藏品,皆希望博物館能永久保留;倘若博物館因營運不佳而需抵押藏品,便很難向公眾交代。

 

也如館長所願,自從民政事務局於2010年否決博物館公司化後,公司化的討論便已無疾而終,博物館將繼續在官僚制度之下存活,得與其他部門角逐資源。博物館復修重建,但公司化的討論早已被擱置,即使博物館硬件變得多麼現代前衛,但博物館仍能衝破官僚思維,更積極的回應當下的時代、大眾的生活嗎?

 

(「再思博物館」系列十一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