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博物館】淵源回溯 從香港博物館歷史說起

撰文:吳世寧
出版:更新:

一月,政府推出「欣賞香港」,各康文署轄下的博物館正免費開放;剛過去不久的《施政報告》,又提出將恆常免費開放5間博物館。同時,香港藝術館、香港太空館正閉館復修,文化、 歷史、海防、科學館亦將局部翻新展廳。當香港的公共博物館停一停、歇一歇,將以簇新面目重現之前,這正是大家再談論博物館的好時機。

太空館、歷史館、藝術館,你我都去過,但為何香港好像沒有深植的博物館文化?當世界在談論博物館不應是盒子,而是一個交流及培育的平台時,香港的博物館有沒有更進一步走到人前?我們在「再思博物館」系列中,將探討香港公共博物館的前世今生,從殖民創館年代,談到「蝦碌瘀史」、公司化爭議,館長亦會親自說法,解釋復修細節及理念。就讓我們一起期待香港博物館的新生。

1962年剛建成的香港大會堂。當時的香港博物美術館位於大會堂高座頂層。(香港藝術館)

在宏大的西九文化區計劃藍圖的影子之下,歷史久遠的香港博物館好像悄悄的被遺忘。也許因此,近年多家公共博物館陸續翻新,太空館及藝術館更於去年閉館復修,將分別於今年年底(何鴻燊天象廳將於3月1日重開)及2019年重開。在我們大談各博物館如何迎對新時代的挑戰、創新自強之前,不妨先回顧一下香港博物館的歷史,以及她曾經在社會上激發起的一圈圈漣漪。

1869年,香港首間博物館成立

原來,香港首間博物館早於1869年由英國殖民地政府建立,位置是舊大會堂內的展覽室。這家「博物館」的藏品稀少,還包括一隻鸚鵡標本、一隻在新界捕獵的老虎頭。「英國人把在外征服的獵物收進博物館裏,所以當時博物館所展示的是一種殖民文化概念。如果把博物館當成說故事的人,這會是一個統治者的故事。」現任香港美術館館長譚美兒如是說。

1962年,香港博物美術館揭幕

後來舊大會堂被拆卸,直至1962年現時中環大會堂落成,香港博物美術館才正式於大會堂高座頂層揭幕。不過,當時的「博物館」,居高臨下,所代表的殖民精英文化與一般民眾仍有一段距離,譚美兒亦認為這家「空中博物館」始終不接地氣。此博物館的首批收藏來自遮打爵士及何東爵士的家藏油畫,以西洋畫為主,少有國畫及本地畫家的作品。

興建中的香港大會堂。(香港藝術館)

1967年香港發生六七暴動,其後殖民政府反思其高壓政策,並決定為市民提供大量文娛康樂活動,減低年輕人被左派招攬的機會。所以說,當時的博物館除了向平民推廣高雅的西洋文化,亦為了向人們提供消閒節目,以助穩定殖民管治。陳雲在《香港有文化》一書中提出,政府在六七暴動後開始推行「反應式的文化政策」,政府只是文化設施的提供者,角色不算積極主動,只在藝術界有要求時才給予援助或諮詢。這種文化政策後面的思維心態,會否一直沿用至今?其時的博物館、圖書館與劇院等文娛設施皆由財政獨立的市政局所管轄,所以市政局可說是香港最主要的文化資源投放單位。

1980年,進入「文化硬體」時期,各大博物館陸續動工興建

1975年,博物美術館分拆為香港藝術館和香港博物館(現香港歷史博物館);同時,市政局又籌備興建香港太空館及香港科學館。香港大部分的博物館皆於80年代到2000年代期間完成,所以此時期亦被稱為「文化硬體」的建設期。香港的博物館另一重大轉變,莫過於是2000年由市政局的手上過渡到新成立的康文署。博物館被完全收編於政府體制內,由公務員全權負責營運,當中的官僚運作不時被詬病——比如說入場率偏低、未能自由招聘職員、徵集藏品過程須遵守政府程序、必須跟其他政府部門互爭撥款資源、策展方向被動保守等等。香港設計師靳埭強就曾撰文批評香港藝術館,指藝術館少有自己策劃展覽、幫忙推廣本地藝術家等。

八十年代初香港太空館剛落成時的模樣,旁邊的九廣鐵路尖沙咀總站剛拆卸,文化中心尚未動工興建。(香港太空館)

2003年,文化委員會建議博物館公司化

2003年,文化委員會在報告書公開建議政府把轄下的博物館公司化;2006年,審計署發表報告,批評公營博物館持續虧損及人流偏低、指出「康文署並無制定全面政策」,並建議政府制訂博物館法、設立法定管治機構及引入商界贊助。到2007年,由政府委任的博物館委員會再度建議在三年內成立法定博物館管理委員會及考慮將部分或全部,共16間公營博物館公司化。數年間,有關博物館「公司化」的議論鬧得熱哄哄,不少意見指出希望讓博物館脫離政府體制,獨立發展。不過,經歷局長換任、加上博物館員工強烈抗議,2010年,民政事務局否決公司化建議,改而建立諮詢委員會,邀請不同學者就博物館事務給予意見。或許是為了表示改革的決心,2013年,曾俊華在公佈財政預算案時,宣布向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撥款5,000萬元,購藏本地視覺藝術作品及委約本地視藝家為公共藝術創作。

2012年,香港藝術館所舉辦的「有情世界──豐子愷的藝術」展覽,大受歡迎。(香港藝術館)

2011年,為博物館重新定位

近年,香港博物館多次跟海外博物館合作舉辦展覽,且大受歡迎,如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的「吉卜力工作室場面設計手稿展.高畑勲與宮崎駿動畫的秘密」、香港藝術館的「刻畫人間-朱銘雕塑大展」等等。2014年,公共博物館入場人數創歷年新高,達652萬之多。不過同時,博物館有更努力拉近跟民眾的距離嗎?有沒有更積極的回應當下時代,而不只是保藏遠古藏品?

 

2011年,康文署署長馮程淑儀接受訪問時透露,署方已定下5大改革方向,包括對部分博物館重新定位。2013年3月開始,公共博物館已分階段更新常設展覽;到去年,藝術館及太空館更分別閉館復修。香港的公營博物館是否真的從內到外更新,成為一家家更靈活、更對應社會需求的博物館?還請大家拭目以待。

 

(「再思博物館」系列十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