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Cult講溝】信和中心30年古怪不變 成本地Cult集中地

撰文:黃沛鵬 王嘉政
出版:更新:

說香港是文化沙漠說了幾十年,但藝術文化以外,暗地裏卻建構一套完全屬於這個地方的Cult文化。Cult這個詞意義甚廣,可以什麼都是,也可以什麼都不是,至於香港的Cult文化,概括地說等如同音中文字:溝,如本土文化般看似拉雜成軍卻自成一格,有中有西有正有邪有血有肉。
攝影:潘思穎、網上圖片
插圖:加菲

不經意建立的Cult文化

香港的Cult文化,第一個反應,理所當然是港產Cult片。

從前的港產Cult片,是不經意地而來,由邵氏年代桂治洪執導的《蛇殺手》、《邪》到後來邱禮濤作品中的粗糙與雜亂,自成一格,最終成就了《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和《伊波拉病毒》兩大港產Cult經典,當中有血腥、暴力、色情、變態兼而有之,當然不可不提劉鎮偉的無厘頭與彭浩翔的怪雞,他們都是本地Cult電影的重要人物。近代還有黃精甫、劉浩良、火火等接棒,不管他們是為Cult而Cult,也是一股新勢力。

有電影,當然少不了音樂。自1990年代的輝煌歲月後,香港流行音樂經常被人狠批,甚至批得體無完膚,不過主流的另一面向,卻不時出現風格獨特的Cult歌手樂隊。1980年代由的士司機轉行當唱作人的夏金城與反建制Punk樂隊黑鳥,是本地早期另類先鋒,後來90年代出現了Indiepop樂隊AMK,他們的港式Indie風格,深深影響後輩my little airport,另類的曲風,配地道的廣東話歌詞,成了本地Cult歌元素。

信和的雜亂無章,無心插柳將其變成香港Cult地標。

孕育另類專家

我們有Cult Icon,還有電影音樂的Cult Classic,不過說到最Cult的地標,非位於旺角的信和中心(下簡稱信和)莫屬,信和之所以Cult,是因為其沒有定位與風格的個性。

旺角的商場眾多,西服有荷李活中心商場、玩具有兆萬中心、潮流玩意有潮流特區、攝影器材有星際城市、電腦產品有旺角電腦中心、平價女裝有旺角中心,商場個性鮮明,有特定顧客群;相反信和卻走向極端,集合很多主流和非主流的元素,既可找到最新鮮熱辣的韓星副產品、手機配件,夾糖、格仔舖等等,興起日本手造眼鏡,也可見金子眼鏡產品的蹤影,當然少不了人人瘋搶的adidas NMD波鞋。

與此同時,場內也可找到經典與絕版的唱片、電影、動漫與電玩產品,那強烈的對比,使Cult味更見濃厚。「沉迷」和「鑽研」,是信和另外兩個關鍵字,孕育出不少專家,他們對自我喜愛東西的專業知識,或多或少是從這個地方汲取。

由1980年代至今,信和見證了潮流轉變,明星相、翻版CD、三、四級色情影碟等等:曾幾何時信和也是代表唱片受歡迎的指數,曾試過樂迷在地庫唱片店排長龍,為求買下張學友的《真情流露》CD,見證了本港樂壇興旺歲月。1990年代初當二手CD興起時,地庫也曾一窩蜂出現多間同類型店舖,不過潮流一轉,也瞬間消失。

黑膠唱片同樣是信和另一有趣的例子,筆者在1990年代黑暗期,親眼目睹二手黑膠唱片店,以「斷斤稱」的方式收買經典罕有的絕版唱片,自己亦以數十元價錢買下原版My Bloody Valentine的《Loveless》、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的《Psychocandy》等珍品,簡直難以置信,而近年黑膠回歸,同一個商場,同一間店舖,同一張唱片,卻升價10倍,「尋寶」正正是到信和購物的樂趣之一。

沒規管下的成果

my little airport不下一次在作品中關連到信和中心,樂隊2004年的成名作《在動物園散步才是正經事》,曲中提到的動物園,其實是位於信和地庫的獨立唱片店Zoo Records,不過後來Zoo已搬遷了好幾次;其後my little airport再來一曲《去信和賣碟》,直接寫出到信和放碟的血淚史。

自建成以後,信和幾乎沒有作出任何修葺或更新,仍然是1980年代的老模樣,殘破、陰暗、擠迫,這是現今也許仍然有人認為信和是烏煙瘴氣的原因。

不過這裏自然構成的獨特生態,依舊有大量捧場客,不分男女老幼都會踏足信和,他們在這個地方找到自己的心頭好,沒有大業主規劃,沒有物業管理規管,沒有主題限制,信和在這個三不管的狀態下,30多年來不變中的轉變,古怪又有趣,變成這個獨一無二的地標。

有人說未去過信和,等如未去過旺角。或者該說,未去過信和,等如未親身感受過香港Cult文化。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