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Cult講溝】電影節顛覆想像力 影片人安娜:站在觀眾的對立面

撰文:何阿嵐
出版:更新:

初入光影世界時互聯網未普及,要接觸電影,只有報紙、雜誌和電台,不然就從影迷朋友口中了解更多。那些只有耳聞未見其真身的電影,戲院沒有放映,惟有等電視台深夜播放,或到租帶店去拜見。偶然在某個角落,還要是沒有太多人經過的貨架上,會見到George A.Romero、John Waters或是Jodorowsky等名字,封面上總是一系列「怪雞」的設計和粗糙的字體,屍橫遍野、血花四濺的畫面佔滿了封面。
「你唔識欣賞的了。」資深影迷朋友談到這些導演的名字時,嘴角總會微微上揚,好像深知不可告人的秘密,似與同好者經歷了一場神秘體驗,那是網絡未盛行的年代,更不知Cult為何物……
攝影:陳嘉元、《「溝」電影節2016》提供

踏入網絡年代,Cult片再不是什麼新鮮神奇事。網絡上熱中以各種名目建立排行榜,影迷們可能對各自心水如數家珍,但對於Cult片,始終有一系列固有印象—爛、古怪、低成本。一群狂熱影迷追捧一部旁人不知的小眾作品,夾雜血腥、暴力、變態、恐怖,未必人人接受,幾乎都以負面字句來解釋這個難以翻譯的字詞。但對於策劃「溝」電影節的兩位策展人馮慶強和安娜來說,Cult片絕非旁人所想,他們更異口同聲說:「Cult 片,唔單止咁簡單。」

安娜與馮慶強期望是次《「溝」電影節2016》,能給觀眾提供多一個角度了解電影,就算是Cult片,也可以有更多想像。

馮慶強(右)
跨媒體創作人,曾從事漫畫,廣告、導演、美術指導等工作。
安娜(左)
影評人,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

不是抄襲,更不是便宜貨

Cult片不能稱為電影類型,邵氏功夫片、公路電影、軟性色情,甚至荷李活電影好像經典歌舞片《仙樂飄飄處處聞》也被包括其中,難以定義。要為此辦一個電影節,特別是電影節繁多的10月和11月,必然要出師有名。馮慶強說到舉辦是次電影節的因由,緣於過去教授電影期間,發現學生對於Cult片極為着迷。他指出,從學生習作上不難看出這影響,他們會模仿一些被定為Cult片的拍攝手法,甚至顏色和片頭字幕,「他們會覺得這些電影過癮,上堂時就有一位學生自稱是功夫迷,說到自己多喜愛張徹,所以連習作也參考了他的《五毒》。抄了張徹,連他在戲中的片頭設計也參考了吧,效果固然不會比原片好,更看不到那位學生對功夫類型有多少了解。最重要是究竟你想表達什麼?要讓人了解更多,最好的辦法自然是舉辦電影節。」

Cult片總讓人感覺要麼語不驚人死不休,要麼只為求過癮取悅觀眾,但對於兩位策展人來說,真正的Cult片是有其個人態度,有時候會站在觀眾的對立面,「除了過癮,更應該看到作者以其獨特眼光看這個世界,好像我們即將請來的山本政志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學生作品《聖恐怖主義》就很夠膽玩,電影拍得好Raw(不成熟),全片充斥色情暴力,反社會意識不良,看得人很不安,但同時你會看到他對人有多絕望,對社會有多不滿意。」不難想到是次影展中放映的《黐孖妹》,也正好符合這種眼光,沒有色情暴力場面,只是講述兩名平凡女學生孤芳自賞,態度輕佻高傲,帶着澎湃的憤世嫉俗批判無聊的大人世界,痛恨一切卻又對成長徬徨無助。

曾聽過不少女性朋友對《黐孖妹》喜愛有加,對戲中兩位女主角的經驗身同感受,Cult片未必是血腥暴力,也可以觸動情感。
Todd Haynes早年的作品充滿實驗性,誰想到他後來會拍出非常古典唯美的《天上人間》和《卡露的情人》,圖為《紫醉金迷》。

Cult是一種儀式

「Cult片本質就係小眾。」影評人安娜續道。Cult片源於美國午夜場電影文化,當年佔據這些戲院的大多是獨立製作,而影迷也在這些午夜場發現不同類型和國家的作品,可能是題材涉及易服變性的色情片、無敘事實驗電影、墨西哥西部神話片,還有現在非常流行的喪屍類型等。安娜指出,1970年代往往只在某幾間戲院放映,也只能透過口耳相傳來推廣,慢慢吸引了一批觀眾,甚至會去反覆觀看,「這可能是每一位喜歡Cult片的影迷都會有的想法,走去看一些旁人不能理解的電影,就算連自己也看不明白,也像參與一場秘密結社集會,也有種暗暗的快感和光榮感,這份經驗其實很獨特。」

以近年一部廣為人知的《The Room》為例,這部電影被稱為「爛片界的大國民」,由2003年至今,依然在紐約的電影院上映,製作人員的神秘程度也成為觀眾茶餘飯後的話題,觀眾更會模仿劇中角色穿著,放映時一同背誦台詞,對銀幕怒丟湯匙。對旁觀者來說,絕不能理解他們所為何事,但能投入其中的觀眾,猶如參與了一場地下儀式,成為近年次文化大事,而電影質素?說實話,就像每晚8點打開的電視劇一樣。

反觀香港1970至1990年代盛行的午夜場,當時更成為不少新浪潮電影的試驗場,有助了解當時觀眾口味,但觀影文化差異,始終沒有培養出不一樣的觀影體驗。網絡年代提供了更多選擇,比以前更容易找到心頭好,但這份集體觀影時的喜悅,是怎樣也代替不了的。而對於兩位策展人來說,辦電影節更希望重新發掘,更要找尋與別不同的看法,「有觀眾看到我們選了《東方三俠》很不滿,但如果我們選的都是《力王》、《人肉叉燒包》等人人熟知的,就不有趣了,跳出固有經驗,從不同角度欣賞也很重要,而且《東方三俠》也有不少元素符合普遍觀眾對Cult片的想像。」

《東方三俠》集當時得令的三大女星,集科幻和武俠元素,是現時難以在香港電影中看到的類型。
同樣以少女為主角,大林宣彥的《鬼怪屋》結合了青春與恐怖電影元素,加上卡通化處理,讓人哭笑不得。

顛覆想像 尋回看電影樂趣

被定義為Cult片的其中一個元素是混雜,就像是次影展挑選的日本電影《鬼怪屋》,混合了各類電影元素,既令人哭笑不得,又可嚇觀眾半死。「你可以連結到傳統日本恐怖片,但電影中那份格格不入的青春氣息和血腥暴力,溝出一種很古怪的味道,導演大林宣彥不理會電影語言邏輯,用了很多廣告、動畫的手法,非常大膽。同樣《東方三俠》也可連結到1960年代的女俠形象,也對這類型進行革新,故事又發生在一未來世界,但特技和服飾有一種camp味,都是香港電影中少見的類型。Cult片應該是被發掘、被追捧、被崇拜所引爆而來!」馮慶強說。

有時你很難認真去分析,因為太認真,就會失去那份樂趣,而且要很狂熱地對這些類型有所理解。「我們想做到的,當然是顛覆一般人對Cult片的想像,但只有一個小型電影節不可能做到什麼,如果可以令更多人討論,享受看電影樂趣,那已經是很好的第一步。」安娜說。

《「溝」電影節2016》

日期:10月28日至11月13日

地點:UA iSQUARE、UA Cine Moko、香港科學館演講廳

網站:www.hkfcc.org/cultfilmfestival2016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