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關鍵詞100》:日本文化對抗全球化的藝術解讀

撰文:麥田出版
出版:更新:

【藝文編按】藝術作品流派眾多,不同創作媒介和表達方式,背後均有各自的歷史脈絡。相信很多想進一步走入藝術殿堂,認識這些作品的讀者,面對浩瀚的藝術資訊,都會感到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入手。
《當代藝術關鍵詞100》一書,以簡潔扼要方式收錄100個理解當代藝術能夠派得上用場的關鍵字。這篇文章為書中「『日本』這個表象」條目,以助讀者一窺戰後日本文化如何在藝術創作上,走出自己的路,成為抗衡全球化的藝術重鎮。

083「日本」這個表象

一九九○年代,是藝術等當代文化許多領域都注意到「日本」的時期。例如,評論家淺田彰稱為「回歸」的潮流,就是其中象徵。當然就是「Japan」的「J」,例如日本流行歌曲稱為「J pop」,日本國內的足球聯盟稱為「J 聯盟」等略稱。在天皇即位十週年的紀念活動中,人氣樂團 X JAPAN 的團長佳樹(YOSHIKI)演奏祝賀曲,淺田也稱為「J天皇制」。

X JAPAN 團長佳樹(YOSHIKI)(Wikimedia Commons)

他指出「J 回歸」的這種現象並不單純是音樂或體育的宣傳策略,而是呈現出世紀末的日本文化在各方面廣為普及的事實。

當然在這之前,已經出現厭倦了外國文化的日本人回歸日本的傾向。然而「 回歸」所回歸的,並非日本傳統文化,而是經過後現代主義洗禮的流行日本文化。其中當然包括藝術。這是抵抗全球化趨勢的自我閉鎖狀況,也和稱為「小民族主義」的現象並行。做為創意產業戰略的酷日本當然和「J 回歸」有著密切關係。

文化評論家淺田彰所稱的「J 回歸」,並非回歸日本傳統文化,而是經過後現代主義洗禮的流行日本文化。(Mat Kedzia/Pexels)

另一方面,評論家椹木野衣以不同形式闡明日本文化的非歷史性。她在表達意念的著作《日本・現代・美術》中提出「惡劣場所」這個概念。根據椹木的概念,明治時期引進西洋現代藝術,其後在敗戰後的冷戰結構下,長期處於美國庇護下的日本的藝術,已經和世界藝術史脫離,只是不斷反覆同樣詞語;藝術本身並未成長,只是和次文化等混為一體,處於一種無法判斷價值的懸空狀態。椹木這項大膽的假設,精采整合了現實中沒有以一貫觀點撰寫的日本戰後藝術史的事實,引起熱烈回響。她以不同於淺田「J 回歸」的形式,指出日本藝術為了對抗全球化趨勢而自我閉鎖化的問題。

辻惟雄《日本美術の歴史》(東京大学出版会)

其他,在研究和評論方面,也有許多意圖對日本這個主題追根究柢的成果。辻惟雄《日本美術的歷史》、橋本治《平假名日本美術史》等,嘗試根據個人觀點,重新架構從古代到現代的日本美術史。此外,當代藝術家赤瀨川原平和日本美術史家山下裕二的《日本美術加油團》,除了仿效《彌次喜多道中》(編註:彌次郎兵衛和喜多八是日本庶民文學中的著名人物,兩人結伴同行的故事後來也拍成戲劇、電影等)之外,也是娛樂版的日本美術史。在美術史領域,北澤憲昭的《眼之神殿》、木下直之的《美術這項雜技》、佐藤道信的《明治國家和近代美術》等(這些著作都獲得三得利學藝獎),特別是在近代藝術的制度史研究方面有卓越的成果。

日本著名藝術家村上隆(KAIKAI KIKI CO., LTD / Chika Okazumi)

當然,對於在第一線努力創作的藝術家而言,「日本」的確是非常切身的問題。其中典型實例就是村上隆。原本學習日本畫的村上隆,強烈意識到自己的出身,提出「超扁平」概念,以引進御宅族創意的作品確立在國際上的評價。相對於村上隆,較年輕的會田誠,則是以美少女、戀童癖、暴力、戰爭等主題創作;他透過這些彰顯惡性的作品,向戰後民主主義提出獨自的異議。村上隆和會田誠的作品截然不同,可是,他們都對於以傑出造形力為基礎的日本藝術優勢感到自豪,而來自二次世界大戰敗戰後、對於歐美強烈心結的複雜心境,也引導他們達到目前的成就,這是兩人的共通處。此外,作風雖然各有不同,山口晃、松井冬子、天明屋尚、町田久美等近年來嶄露頭角的日本畫系年輕藝術家,有時會以「新日本畫」的定位被加以介紹。

+1

延伸閱讀——安倍晉三有意辭任|日本任期最久首相 「酷日本」政策成經濟實力

《當代藝術關鍵詞100》

作者|暮澤剛巳
譯者|蔡青雯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本書內容獲「麥田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