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語 = 集體創作 「詞源」鍾樹根:讀錯一個字都會有人搞你

撰文:鄺曉恩 黃正軒 黃立暉
出版:更新:

有燈便有人,有人就有新的語言。語言是有生命的,會消亡也會生長,老學究或會對變幻莫測的潮語深感無奈,但潮語卻是不可抵擋的集體創作。潮語有千千萬,但產生的方式,歸根到究柢就只有那麼幾種。有些從外地引進,有些引用自熱極一時或經典的電影、動漫,有的可能最初來自某些圈子,如打機術語。研究潮語的來源與創作,能看到背後代表的文化和思考模式,不失為一件有趣的事。
攝影:網上圖片、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潮語之所以夠抵死,正是因為不限於文字上的表達;圖像,有時候比文字來得直觀易明,同時更具刺激性。這幅「唔X係嘛」樹熊圖,至今依然好使好用。(網上圖片)

潮語公式一:網絡(文:庫斯克)

因工作關係,筆者每天都會接觸到中學生的潮語。簡單來說,潮語就是當下青少年用來表達意念但有別於主流用語的詞彙。為什麼是青少年?因為如果連青少年以外也用的,其實已經不「潮」了。

青少年有屬於他們的潮語,這其實是青少年次文化的一部分。他們有自己的溝通方式、興趣以及喜愛的娛樂產品,這些東西構成了他們圈子內的次文化,一般來說,他們的次文化是要把外來者(如家長、老師、長輩)排拒在外的。潮語的功能主要有二,一是建立圈子內的認同感,例如網民在討論區上的特別用語;二是用來避開社會規範的委婉語,例如把粵語粗口用字以諧音讀寫。

潮語並不是網絡世代獨有的產物,其實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不同的世代也有自己的潮語,例如在1980和1990年代,不少潮語其實是源自江湖社團或風月場所,例如「扑嘢」;也有一些引用自電視劇集,例如周星馳首創的「你講嘢呀?」;亦有源自電子遊戲文化的,例如「屈機」、「跟機」。在網絡出現之前,潮語的傳播速度比較慢,變化也比較小。一般來說,潮語的傳播模式,就是在青少年社群口耳相傳,例如有出入遊戲機中心的人,便會明白什麼是「屈機」和「跟機」。另外也有因為大眾媒體—印象中港漫和青年雜誌《YES!》的傳播效果十分強大。

網絡潮語的「詞源」

1990年代後期到千禧年前後,網絡時代到來,大大小小的討論區和社交網絡的前身(如HKFlash和Xanga),及後來各大社交媒體,成了新的孕育和傳播潮語的平台。在網上興起的潮語,大致來自這些地方:

1. 一些是無意中發明的(例如打錯字),例子有「你有壓力我有壓力」,源自第一代瘟疫短片案例「巴士阿叔」;「食好西」,源自歌手吳業坤把「食好東西」寫成「食好西」,網民瘋傳下便成了潮語;

2. 有人特意創作,例如「左膠」(形容一些言行常引來非議的左翼人士)、「支爆」(形容中國經濟泡沫爆破,「支」字最近似乎十分敏感);

3. 因為系統設計的元素使然,例如高登的過濾系統會把粗言自動轉換成其他字,於是產生了「向左走向右走」、「Hi Auntie」等高登潮語。高登CEO林祖舜曾說,這系統本來是設計給廣告客戶看的,令他們不會被粗口嚇怕;

4. 從電視、電影、動漫等流行文化內容轉化,這在YouTube流行和截圖十分方便的網上世界尤其盛行,例如「這些機會不是我的」、「野生捕獲」、「呢度冇人識你」、「你大我呀」;

5. 從外地傳入的潮語,例如「毒男」、「LOL」、「XX控」、「中女」等。

生命周期極短 仲講「O嘴」和「十卜」?

潮語的出現和流行愈來愈快,生命周期似乎也隨之縮短。在Google上搜尋「潮語」,會找到不同年份流行過的一些潮語,一些幾年前流行過的潮語現在已經很少人用,例如「O嘴」(吃驚)、「潮童」(扮潮但有反效果的人)、「十卜」(Support的音譯)。潮語的「生命力」(即是流行及存活的能力)有多強,取決於它是否能夠用來表達一些人們經常要表達的意思,例如粗言的諧音。

決定潮語生命力的另一個因素,是潮語本身有沒有被「用爛」,一些潮語被某些團體、網媒及主流媒體用得多,便失去了它們的次文化意義。有時候,潮語變成了主流,連政府和媒體也用、50歲大叔也講的時候,便不再潮了,然後被相近意思的新潮語取代,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粗言諧音的潮語的生命周期比較長,因為政府和媒體不會用,那變得不潮的機會也就小了。

庫斯克
Blogger、評論人、教師,著有《通識我主場》一書,文章見於紙媒及網媒。

潮語公式二:政治人物 鍾樹根:是戲仿也是政治鬥爭

在這娛樂至死的網絡年代,普通人的舉動也有可能放在衆人眼簾下審視,何況公衆人物?說到由政治人物的言語變成潮語,不能不想起前立法會議員鍾樹根。記者找到他時,他正準備離港出差數天,於是只好電話訪問,未能當面領略他的風采。1993年加入民建聯的鍾樹根,四年前首次晉身立法會,他在議會上的發言,尤其是錯用成語,常被不客氣的網民拿來開玩笑,成為傳播甚廣的潮語。「明張目膽」、「雞毛鴨蒜」、「悔辱」、「食碗底、反碗面」等出自他口中的詞,相信大家都有聽過,而網民亦為他起了花名為「Tree Gun」。

樹根曾在個人專頁提到自己「料理農務」,未知跟潮語「調理農務」是否相關?

4年後,鍾樹根無法連任立法會議席,是繼去年區議會敗選後第二次受挫。重提昔日在議會上被拿來嘲諷的用語,鍾樹根嘆一口氣說:「那些過時啦,為何還要拿出來講呢?」雖然語氣帶着無奈,鍾樹根卻表示從沒有覺得難受。他坦言自己說話能力一般,比其他同事較多失言,但問題不大,只是人們故意炒作。由於自問沒有其他方面可以被攻擊,他大發感嘆:「有些人要搞你,你讀錯哪個字都會搞你,這是政治鬥爭。」

但正所謂「食得鹹魚抵得渴」,不論是說錯話被人惡搞,或被改花名,鍾樹根如今已一笑置之,同時不停強調:「因為不是正式用在文件上,如果有錯,咪改囉。網上流傳的有些是被改的,重複又重複;有些是很輕微的錯,只是錯了介詞之類的,問題並不大。」

專訪Treegun:年輕人用字不如昔日嚴謹

鍾樹根跟資訊科技淵源頗深,他自1976年起從事資訊科技工作,是香港電腦學會及香港網際網路專業人員協會會員,多年的經驗令他肯定自己對電子科技的認識。當記者尚未將問題完整問出,只是提到對網絡文化的認識時,他已忍不住接話:「不是的,不是的,以前為方便,出現了很多簡寫的新詞新語,沒有問題的,因為那些電腦語言不是正式的語言。但來到現實社會,你不能期待所有人都明白這些電腦用語,如果這樣做,你會闖禍的!」

他又指自己那代人對待言語比較嚴謹,不會亂用字詞,再以自己的意思作演繹,糟蹋語言文化。樹根愈說愈起勁,指語言作為溝通的橋樑,要互相認同其意義,不能單方面理解和詮釋,但他認為現代人太自我中心,又舉例說:「你不能講粗口但話自己很文雅,這樣會產生誤會甚至衝突。如果這麼隨意,這個社會便不是社會了。年輕人如果隨意去做,最後也會被社會遺棄。」在去年港大學生包圍校委會會議事件中,身為港大校董的樹根曾斥責爆粗口的學生:「講粗口問候人哋,分分鐘會畀人告普通襲擊。」

鍾樹根經常在自己的Facebook專頁用潮語,例如曾經上載跟太太到外地旅行的照片並寫道:「食好西...係...小布爾喬亞的生活態度。」

Hashtag都識打 投年輕人所好冀打破隔膜

擔任立法會議員時,鍾樹根的Facebook專頁有助理幫忙打理,現在則要自己親力親為,但分享的內容依然嘗試貼近潮流,不僅大量使用社交網絡時興的hashtag,也不時用上「食花生」、「食好西」等潮語。樹根去外地遊覽見到畢加索的雕塑,會寫上「#畢加索我識條鐵」的hashtag;回鄉下田,又寫上「#料理農務」。他解釋,時下用社交網絡的都是年輕人,喜歡用潮語,為了打破隔膜,只能投其所好,又強調用潮語只為溝通。當記者問會否以此為自己建立形象時,他大笑道:「你諗多咗啦!」他直言自己的知名度不靠這樣而來,只是網絡作為一種工具,在政治上的角色愈來愈重,增加趣味來吸引人留意政治也無不可。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