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歌詞 再現中國風|關於《東風破》的前世|方文山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編按:方文山歌詞裝置藝術品,早前在台北展出,引起不少討論;11月27日至12月1日,移至香港邦瀚斯展出。展期前後,藝文版刊出方文山文章,細察詞人親述填詞脈絡與裝置藝術品的創作由來。

建築是一座城市的表情,一塊土地的記憶,也是最立體的文化符號,最具象的民族圖騰,也或者說,建築是城市的名片;傳統建築,則是城市的文化名片。那麼一座銅綠色調的機械城堡,又是誰的民族記憶?誰的文化圖騰?或者說,又是屬於誰的城市表情?!

文:方文山

暴露在戶外的機械構件,它們金屬表面上的銅綠與鐵鏽,其腐蝕跟氧化的程度與色澤,是濕度、是風雨決定的。機械構件歷經歲月打磨、風雨侵襲,所呈現出的那種頹廢與滄桑感,是恣意野生的,是無法人為的,有著一種無從速成的獨特美感。對我而言,這種野生美極其迷人。也因此,這座機械城堡,其色調,有故事潛伏在裡面;其鏽斑,則有歲月行走在其間。

機械城堡與《行書集字》

這十幾座機械城堡,其山勢結構跟擺設位置,呼應的是,北宋王希孟(1096-1119) 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縱51.5釐米;橫1191.5釐米) 中的第二段,以銅綠色調對應青綠山水;以立體的裝置藝術,對照傳統的絹本設色畫;其時間軸橫跨了九百多年,在這近千年的歲月中,不論朝代如何更迭,滄海如何桑田,創作者對藝術的極致追求,從未間斷,也從未改變。因為藝術創作就是在跟這個世界對話,所不同的只是,你對話的載體是什麼?是繪畫、音樂、雕塑、舞蹈或者文學,你對話的形式是什麼?是抽象、寫實、是隱喻或諷刺、是通俗化還是純藝術?

這座銅綠機械城堡的底座歌詞,是米芾(1051-1107)的《行書集字》。米芾為北宋年間的書畫家,也在朝為官,他與王希孟是同一個時代的人,被宋徽宗刻意栽培的王希孟肯定看過米芾這位前輩大師的書畫作品,但二人應該永遠沒見過面,王希孟年幼米芾45歲,等他15歲進入汴京(現開封)的翰林書畫院時,米芾早已離世4年,享壽56。此件作品將米芾的行書立體化,把原來在宣紙或拓印法帖上的平面書法,轉換成有碑石刻鑿效果的石刻文字,賦予米芾行書視覺上的新質感,一種欣賞書法的新視野。

方文山東風破裝置藝術。作品材質: 玻璃纖維,聚氯乙烯,多媒材。簽名:方文山 2020年10月創作(圖片由方文山提供)

音樂是情感的催化劑,歌詞文字因為弦律的承載,因為與音樂結合而有了生命,更成為不同族群間的社會共同記憶。《東風破》這首歌,是我首次將歌詞文字脫離音樂,轉換成當代的裝置藝術,而這轉換必須有一個媒介,或者說一種儀式感。很明顯的,這媒介就是將美學成為朝代信仰的北宋,而這儀式感指的就是將平面轉換立體。

+1

《東風破》的「破」字,是流行於宋代樂舞形式的名稱,如「琵琶獨彈曲破」十五曲,而《東風破》這三個字,則是仿宋詞牌名的形式而取,如《破陣子》、《如夢令》、《東坡引》、《陽關曲》等。也因此,這件裝置藝術,除了原歌名是仿宋詞牌,機械山水則呼應宋代的青綠山水,歌詞文字引用宋四大家之一米芾的行書。可以說,這件作品迴盪著一股濃郁的宋代美學情懷,媚俗一點的說法是,《東風破》這件裝置藝術,它的前世來自九百多年前的北宋。

(文章原題:關於東風破的前世)

方文山近照(作者提供)

八音克諧:中國音樂藝術片羽錄

拍賣日期:12月1日

預展日期:11月27日至12月1日

地  點:香港邦瀚斯拍賣廳

地  址:香港金鐘太古廣場一座20樓

香港金鐘太古廣場一座20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