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ara Hepworth|幾何形狀不再冰冷 抽象雕塑表現自然之優美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1903年1月10日,是雕塑家芭芭拉・赫普沃斯(Barbara Hepworth)的生日,她是英國最重要的現代藝術家之一,亦是其中一位最早獲得世界認同的女藝術家。

雕塑家芭芭拉・赫普沃斯(Barbara Hepworth)(The Gryphon / London Art Studies)

赫普沃斯出生並成長於英國列斯(Leeds)附近的韋克菲爾德(Wakefield)。在結束第一段婚姻之後,赫普沃斯隨後來的丈夫抽象畫家 Ben Nicholson 從英國到了巴黎,廣交當時活躍的藝術家圈子,參觀過立體派大師畢加索的工作室,認識巴黎派(the School of Paris),並加入了抽象─創造(Abstraction-Création)團體,後者的成員中就有抽象藝術的先驅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與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康丁斯基|點、線、面中有抒情 解密抽象藝術的獨特美學

作為世界的現代藝術中心,巴黎對赫普沃斯影響深遠,啟發她往後的現代藝術之路,而她最後選擇了以抽象的方式來做雕塑。

抽象雕塑中的人文主義

在傳統的造模與鑄件技法之外,赫普沃斯亦會用直接雕刻法(direct carving),即直接在材料中作工,它就是最後完成品,而不會再交由其他人再做鑄件的工序。

羅丹的工作方法——羅丹:《沉思者》的製造者 現代雕塑之父|人與物

赫普沃斯1934年的《母親與兒子》(Mother and Child),是她使用直接雕刻法的早期代表作。

赫普沃斯《母親與兒子》(Mother and Child)(Tate Gallery)

《母親與兒子》是一件大理石作品,以抽象方式表現一位躺着的母親與在她膝上的嬰兒,大理石的自然紋理構成了人物的色彩。赫普沃斯選擇了以多部分來構成作品,這於當時的英國藝術主流以單件表現的雕塑來說,是一個突破。《母親與兒子》的另一大特點是母親身體的穿孔,並非純然出於造型的需要,穿洞反而為作品添加了概念上的價值(讓人想到嬰兒正來自母親這個源頭),往後這成為赫普沃斯作品的標誌。

赫普沃斯《鴿子(群像)》(Doves (Group))(Artspace)

赫普沃斯在作品中非常關注形式與抽象,她的母題是「關係」:人體與地貌之間、顏色與材質之間,最重要的是人於個人與社會層面之間的關係。總括而言,赫普沃斯的藝術之中有着人文主義的寄意。

幾何中的生命力量

1939年二戰開始時,赫普沃斯一家遷到英國西南端康瓦耳區(Cornwall)的海邊小城聖艾夫斯(St Ives)。這地方啟發赫普沃斯創作出她的代表作之一——1946年完成的《普羅塔拉斯》(Pelagos,古希臘文中意指「海」)。作品用了榆木作主素料,以橡木作底座,加上如奶白般的藍色漆工而成,兩組曲面的末端之間有一組繩子連結着。

赫普沃斯《普羅塔拉斯》(Pelagos)(Tate Gallery)

從最外圍的輪廓線來看,《普羅塔拉斯》是一個完美的球體形狀,而中間被挖空,呈現出螺施的曲線,而作品中唯一的直線就只有幾條短繩。在《普羅塔拉斯》抽象的形象中,我們彷彿可以看出多種隱喻:陸地包覆着海水正翻捲波浪、螺類貝殼或是巍峨多變的山。

赫普沃斯表示自己醉心於從聖艾夫斯看到的海,她希望透過作品中繃緊的繩子表達出「我所感受到的,我自己與海、風與山之間的張力」。

《普羅塔拉斯》充分體現出藝術史家、藝評家 Herbert Read 的評述:赫普沃斯的作品乍看是幾何學(geometry)與優美(grace)之間的對立,她卻要打破幾何形狀機械式、死氣沉沉的形象,在幾何作品中探索自然中優美的生命之力。

工作中的赫普沃斯(Aware)

探索「形式」的公共藝術

赫普沃斯在二十世紀中葉自言「終於有金錢、心神與時間做出更大型的雕塑」,她稱巨大的作品可以使觀者進入作品之內,例如他們彷彿能夠攀爬上作品,但不用實際上這樣做。又例如從她作品的穿洞中會看到什麼,成為了作品與觀賞體驗的一部分。

赫普沃斯這時期的大型作品多以造模方式製作,再造青銅鑄件。我們會留意到當中有大量作品以「形式」(Form)為題,不少是受委託創作的公共藝術品。當中最為人所知的作品,可以數座落於紐約聯合國秘書處大樓(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 Building)噴水池的《單一形式》(Single Form,亦於各地有不同鑄件)。

原型的《單一形式》是一塊 6.4米高的巨型青銅板,形狀呈芒果形,表面材質現出粗糙的紋理,從正面看左上方有一圓洞,板面有兩條橫線、一條偏垂直的斜線。

出於雕塑的特性,它是最適宜作為公共藝術的藝術媒介。赫普沃斯的作品不預設「正確的」觀賞方法,對於《單一形式》,你可以將它看成是有着單眼的人臉,亦可以是人的手掌;可以是旭日冉冉而升的景觀,亦可以是一柄原始的刀器。不論聯想到什麼,或只欣賞作品的形式,它就沉實而堅穩地立於觀者面前,由觀者在抽象的形式中得到美感經驗。

在赫普沃斯的「形式」系列中,亦包括多次使用《雙形式》(Dual Form)、《兩個形式》(Two Forms)、《曲線形式》(Curved Form)等來命名作品。

(Artspace)

赫普沃斯晚年受癌症折騰,1975年因聖艾夫斯的工作室大火而不幸在火海中喪生。其後工作室被改建成芭芭拉・赫普沃斯美術館與雕塑花園(Barbara Hepworth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由她生前關係密切的 Tate Gallery 管理。

2011年赫普沃斯的故鄉另建新美術館「赫普沃斯韋克菲爾德」(The Hepworth Wakefield),並於2015年開設芭芭拉・赫普沃斯雕塑雙年獎(Barbara Hepworth),鼓勵以任何形式為當代雕塑作出貢獻的藝術家。

在男性主導的藝術史中,赫普沃斯是二十世紀首批得到國際名聲的女性藝術家。她沒有很強調自己的理性身分,她只求自己就如其他男性藝術家一樣,被當作一位雕塑家來看待。

【人與物】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