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繪的故事》|從美人到風景 江戶時期最豐饒與艷麗的寫照

撰文:三聯書店
出版:更新:

編按:浮世繪是平易近人的大眾藝術,憑其極高的表現力,描繪了日本江戶時期浮華世界的日常,並受到西方的青睞。本文摘自《浮世繪的故事(第二版)》,為我們簡介浮世繪的三個大主題,以及這種藝術衰落的過程。

三大主題

浮世繪最廣為人知的是美人畫,這也是浮世繪的最主要題材;其次為歌舞伎演員畫像(日語稱為「役者繪」),還有在幕末時期興起的風景畫。此外,浮世繪還鮮活地表現出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百態和流行時尚,可以說是包羅萬象,被稱為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

役者繪來說,當以東洲齋寫樂的《三代目大谷鬼次の奴江戸兵衛》最知名(Wikimedia Commons)

浮世繪美人畫的主角吉原「花魁」身價高昂,普通民眾難得一睹芳容,這就為浮世繪畫師提供了無限商機。有些出版商就將自己的作坊設在吉原周邊,簽約的浮世繪畫師乾脆就住在吉原,專門從事美人畫的創作。畫中的「花魁」都是真名實姓,以滿足大眾的好奇心。

美人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對華麗服飾的描繪,每一幅美人畫中佔據最大幅面的莫過於美輪美奐的和服款式和圖案。江戶時代被稱為「圖案與紋樣的時代」,是日本近世服飾設計的高峰。「穿着的喜悅」不再是貴族的特權,而成為平民大眾的普遍生活需求,艷麗的色彩組合與豐富的花卉植物紋樣使每一套和服都凝聚着一個美的世界。浮世繪細緻全面地反映了流行時尚,體現出新興市民階層的活力。

美人畫的代表作:喜多川歌麿《寛政三美人》(Wikimedia Commons)

浮世繪的另一個主要題材是對歌舞伎的描繪。歌舞伎始創於一六○三年,京都出雲神社的女巫阿國喜歡舞蹈,獨創了一種載歌載舞的新奇表演形式,到街頭為平民演出。阿國女扮男裝引人注目,後來逐漸演變為集體歌舞。隨着江戶經濟的繁榮,歌舞伎的主要表演場所也逐漸從京都傳過來,於是歌舞伎劇場成為江戶市民消遣的主要去處。

初期浮世繪均以表現舞台畫面為主,後來隨着對演技的關注,民眾的注意力逐漸集中到演員個人形象上。歌舞伎與中國京劇的類似之處,在於以著名演員的個人魅力為感召。描繪演員肖像的「役者繪」成為浮世繪的重要內容。此外,歌舞伎的服飾、道具之美也成為江戶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和浮世繪的絕好題材,進而極大地推進歌舞伎繪的發展。於是,表現歌舞伎人氣偶像的「役者繪」與美人畫一起成為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市民藝術。

歌川豐國《三世市川八百藏之義經》 一七九五年,大版錦繪(出版社提供)

隨着江戶時代大眾文化的興起,各式各樣的平民娛樂與遊戲活動也空前豐富。從相撲比賽、戲劇演出、神社參拜到各種博覽會、書籍出版、園藝盆栽等不勝枚舉,構成了日本近世平民文化的華麗圖景。尤其是一六五七年的一場大火把江戶城燒得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後來的重建大業成為契機,使江戶從奈良、京都等地移植過來的傳統文化中解放出來,完全擺脫貴族品位的影響,平民階層有了創造屬於他們自己藝術的機會。浮世繪畫師無不對當時的流行風尚投以關注並積極表現,在技法上不斷花樣翻新,洋溢着對「現世」生活的讚美。

在江戶時代後期,美人畫和役者繪逐漸走向衰落,這時興起的風景畫成為浮世繪最後一道艷麗的風景。浮世繪風景畫大多以名勝為題材。隨着交通網的發達、經濟水平的提高,平民旅行熱不斷升溫,富裕起來的江戶平民擁有較大的國內旅行自由,各地道路交通和沿途食宿設施日趨完善,從偏遠的山坳到汪洋中的孤島,都有道路或舟船連接,由此催生了大量以風景名勝為題材的浮世繪系列,日本人親近自然之情在畫面中溫和地滲透出來。

說到浮世繪風景畫,首先想起的是葛飾北齋《富岳三十六景》系列,尤其是《神奈川沖浪裏》(Wikimedia Commons)

源遠流長

十九世紀中期之後,隨着美國的東印度洋艦隊打開了日本封閉二百五十餘年的國門,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興起了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一八六七年,江戶幕府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一八三七至一九一三)被迫交出國家權力,德川幕府延續二百六十五年的統治宣告結束。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於一八六八年下詔將江戶改稱東京,改年號為明治,並於一八六九年五月遷都東京。隨之實施「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史稱「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之後,新舊交替的世風洗滌着市民的審美取向,日本政府又推行「全盤西化」政策,文明開化的潮流也深度影響着浮世繪的製作。當時,儘管還有一些浮世繪出版商和畫師在繼續維持製作、銷售,但東京灣畔林立的煙囪早就使他們的最後一點靈感煙消雲散。在日本社會發生重大轉型的過程中,迅速建立起來的西方近代資本主義工業體系迫使耗時低效的民間手工藝作坊在短時間內急速式微,浮世繪也不例外,它的新技法與新樣式的拓展無以為繼,藝術性也日趨低落,歷經滄桑歲月的浮世繪從十九世紀後半葉開始,無奈地漸入衰途。

歌川廣重《名所江戶百景—淺草金龍山》一八五七年,大版錦繪(出版社提供)

然而,當浮世繪在自己的故鄉被隨處遺棄之際,在遙遠的歐洲卻被捧為座上賓,並成為印象派畫家變革西方傳統繪畫的重要幫手。尤其是出現在一八六七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的日本工藝美術品和浮世繪,在巴黎乃至歐洲掀起了一場空前的「日本熱」。

當時的巴黎出現許多專營日本工藝品的商店,浮世繪也堂而皇之地在香榭麗舍大街上亮相。大批歐洲外交官、商人和遊客湧向日本列島,四處搜集浮世繪,這些廉價的「廢紙」就這樣成堆成捆地被賤賣到了西半球。

歌川廣重《大橋安宅夕立》與梵高對其仿畫的《雨中的大橋》(Wikimedia Commons)

直到許多歐洲學者高度評價浮世繪的論文、著作相繼出版,日本人才恍然大悟,但為時已晚,像樣的浮世繪在日本國內已經所剩無幾。今天的大英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等歐美機構成了浮世繪的最大藏家,以致於日本的浮世繪學者為了一睹真品不得不遠渡重洋。儘管如此,浮世繪依然不愧為最富有日本特徵的繪畫樣式,浮世繪的美學品格依然溫潤地滋養着今天的日本藝術。

本書以六位最有代表性的浮世繪畫師為主進行介紹,讀者從中不僅可以欣賞到最優美的浮世繪畫面,還可以對浮世繪的歷史有所了解。

《浮世繪的故事(第二版)》

作者|潘力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本文獲「三聯書店」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