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製造|租借茂蘿街7號公共空間歸還灣仔人自由玩|專訪吳伯風

撰文:森恩
出版:更新:
茂蘿街7號|好玩日日「敢動換樂——歇腳遊玩場」(香港設計中心提供)

路人從莊士敦道轉進茂蘿街,不難發現幾幢白漆舊樓已成幕牆;穿過幕牆就是一方空地,「平日,附近食店員工『落場』會在這裡歇腳」,「樂在製造」研究顧問吳伯風(Paddy)今年初開始帶領團隊在這個空地旁觀察——每天來到這個空間的「用家」到底是什麼人:「在灣仔居住的人口有十七萬左右,流動人口則竟然有六七十萬。」如果在這麼密集的商住混合環境裏,設計一個「玩」的空間,生活在灣仔的人,會不會因此多了個歇腳選項?

茂蘿街7號
+2

今天,這個空間多了幾座1970年代特色遊樂場的擺設。據悉,這些裝置才放置下來,下午就有孩子跑進來玩,他們毫不客氣,踩上木製遊樂設備並吩咐身邊的家長和照顧者搬動它們,在場保安竟然沒有理會(可知在公園單腳跳都會被保安警告)。不過,這個區域十分特殊:它是廣義的公共空間,區別在於,如果有人要在這裏聚集、舉辦活動之類,是要呈交計劃書;就算是過了審批,都要付款租用。

「(政府)自然是有他們對公共空間定義。我們在初期研究時,發現這個既是私人管理的空間,卻又保持一定的公共性、開放性。」「樂在製造」Paddy分享他對這個空間的理解:「在灣仔『通勤』的人,他們會走到這個空間做自己想做、要做的事。」有些人在吃便食,有些人在舒展筋骨、歇息,卻沒有人在嬉玩:「是不是我們大人對『玩』的理解太牢固?我們心目中的『玩』到底是什麼?『玩』一定是要關於『孩子』的嗎?就只有『放電』這個意思?」看到各式各樣的「灣仔人」使用這個空間,他希望鼓勵大家思考「怎樣運用一個空間,而且用得其所」——是playground還是ground for play,是公共的又是開放的。

落地為灣仔人設想的空間

怎樣才可以設計一個不走偏鋒而又貼近灣仔脈絡的空間創造計劃?他們從這個空間收集得來的「用家」使用習慣,然後帶到辦公室分析,並設focus group和當區小學的工作坊,既有客觀調查數據支持,又有進行兩輪的「換樂快閃站」(藍屋及秀華坊的開放空間)向孩子請教「何謂『玩』」——「我們與附近一所官立小學合作,在學校收集學生怎樣理解『玩』和『遊戲』,並且請他們自行設計。稍後會在這個展覽展出成果,讓他們向公眾分享他們發明的遊戲。」

+1

「大人習慣用金錢來換取快樂,我們做的就是提出一些免費的建議。」Paddy曾經都是打工仔,從大學修讀設計的時代,到報讀社會政策的碩士課程,他一直有觀察世界各地用於公共空間的理念和設計,取經後成立「樂在製造」在社區實踐理念,建立自己的團隊:「現在(會場空間)這些(裝置)都是本地團隊採用本地購置的物料由我們的青年自造者團隊建造的。」

他強調要給香港學生、年輕人實踐的經驗。做這類以action base research為基礎的跨界別協作計劃,在各類工作漸漸建立人脈;他與香港設計中心今次的合作,不是要製造「精品」,而是要學生和年輕人知道,目前這個成果是可以與當地生活的人一同分享,每個裝置都保存著設計者與製造者的心思:「一個地方的過去會告訴我們今天那個地方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這個可供孩子「探索可玩」、讓灣仔朋友放空竭腳的空間,展期短暫;空間本來就屬於灣仔居民的,現在怎樣運用這個空間,期望管理者擔當更積極角色。

借來的空間與時間:展期至四月中旬

「會不會考慮將整個展覽設為常置?」記者想問的其實是,這個已被收回的地方,現在成為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我們怎樣才可以為它盛載當區真實的生活與記憶?結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一個短促的期限。

我們要思考快樂與玩樂的時間,從來都是有期限的。展覽如是,這地如是。

由香港設計中心主辦的「設計光譜」(Design Spectrum)正於灣仔茂蘿街7號舉辦全新展覽「好玩日日」(展期由即日起至4月30日),策展人Rémi Leclerc以及利志榮先生邀請了本地社會設計及研究團隊「樂在製造」參與展覽,其作品「敢動換樂——歇腳遊玩場」睇得又玩得,將於3月31日至4月11日開放,讓公眾齊齊來茂蘿街7號地下的公共空間歇一歇,動動腦袋動動身子。歇腳遊玩場由管形展區、波浪裝置及「角落換物」分享區組成。管形展區:運用「角落換物」分享區內提供的工具(如:球類和球拍),發揮創意,設計不同玩法,公眾交換點子共同創作好何去玩!波浪裝置:放置多塊巨型木板組裝成的波浪形長凳,玩家自由設計,隨即變身休息區、緩跑道或遙控賽車徑。為顧及公眾的安全,部分設施會在天雨及惡劣天氣下暫停,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