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文獨立書店的店東作家|英培安傳奇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其實並未見過英先生本人,也沒有他的著作簽名本,絲毫不是忠實讀者的模樣。只讀作品而不識作者,那一種距離也就是,最後只可在網上猛然看見英先生逝世的消息。

英培安(資料圖片)

開始讀他的小說,是大二上新華文學課時,為了準備課堂報告而讀的《我與我自己的二三事》。兩年後的今天在讀黃怡,許迪鏘在《補丁之家》(黃怡著)推薦序裡提到,西西曾說閱讀作品是了解一個作家最直接的方法。

文:孫靖斐 | 原題:一個像我這樣的讀者

對我來說,了解的過程並不是周旋流連於虛構或非虛構的體裁裡,從字裡行間尋找可與作者本身對應的蛛絲馬跡,而是可以在其中瞥見作者所關懷與珍視的事物。例如《畫室》裡為創作付出生命與熱情的人物顏沛,如何與藉藝術巧立名目、沽名釣譽的葉超群形成鮮明對比;又或是不同作品裡對愛、疾病、孤獨與死亡命題的探尋,再回望英先生的一生,作為一個讀其書多於識其人的讀者,我仍然更願意相信,那總也算是圓滿的。

也要誠實地說,以家國的宏大題材開展,或意識形態強烈的文本,於我有時還是過分沉重,但讀過英先生的小說與詩,雖然未曾相遇相識,卻讓人感到英先生的形象大概就像他的文字,讓人看見並相信堅強和柔軟其實可以同時存在,一如身邊人對他的形容,也總是關於親切、和善與謙遜。

寫作以外,經營書店是英先生另一件為人所知的事。一直以來,新加坡於自己更像過渡之處,雖然為了上課短居於此,週末還是頻繁回返對岸的家。疫情反覆下,在這裡終於有住下來的感覺,而不能回家的日子裡,要如何長久反覆地排遣日常的苦悶,特別是在入境後居家隔離,馬上又接上全國實行的阻斷措施後。島上的華文獨立書店成了這段時間的依歸,橋北路的城市書房,與武吉巴梳路的草根書室——與英先生各有淵源。在新加坡短暫但重要的大學四年,作為學生或讀者,始終在那些幽微之處受惠至深。

英先生的離世在開學前的週末。幾天後在全球香港文學與文化課上,過一遍課綱,有一週原來計劃要談英先生和香港的二三事。提到此處,一陣傷感在教室裡又迅速凝聚起來,實際上那漫長的一週裡,空氣裡處處散漫著那樣一種低迷氣息。強烈地感到,素未謀面並不是最哀傷遺憾的事,更能共感的是人們的追憶與不捨,對於留不住而匆匆流逝的時間和生命。但總有些事情可以長久地留存,譬如在他身上見到的,多產的創作、對信念的執著、未改的初心,或知難而行之。在緬懷和景仰之外,更珍貴的或許是為其所觸動,並找到延續的可能。

作者簡介|孫靖斐,生於馬來西亞,曾任《聯合早報》字食族專欄作者,曾獲第七屆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散文獎與文學翻譯獎,現就讀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

草根書室今貌——

+1

草根書室地址——

草根書室

草根書室簡介|新加坡的華文獨立書店兼出版社,創立於1995年,原址位於國家圖書館對面的橋北中心,2014年11月搬遷至武吉巴梳路現址,靠近歐南園地鐵站H出口。草根書室除保留原有中外歷史,中西方哲學,藝術,電影,戲劇,華文現代文學,西方和日本翻譯文學等類別外,亦增加繪本,生活美學和飲食文學等不同風格的書籍供讀者選擇。書本由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香港和台灣等各地的華文出版品中精選,同時亦推介富有本地特色的英文書籍。草根書室經常舉辦各式各樣的文藝活動,包括新書分享會,讀書會,電影與戲劇討論,現場音樂表演和繪本親子閱讀等。每一至兩個月會有不同主題的展覽如電影海報展,繪本展,傳統服飾和手工藝品展等,使書店呈現不同風貌。實體書店是文化風景的重要座標,草根書室努力推廣華文閱讀,希望能提供文藝工作者一個分享自己創作成果的平台,也期盼更多朋友加入華文閱讀的行列,在這裡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本書。(來源:草根書室 (Grassroots Book Room) Facebook page|https://www.facebook.com/grassrootsbook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