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藝術欣賞101|公共藝術散落四周 街坊故事連結社區

撰文:客戶來稿
出版:更新:

藝術就是眼看手勿動嗎?
如果把本來是在藝術館這個「白盒子」中的藏品,拿到公共空間展出,使路人與它「一天一天日日夜夜面對面」,又會在社區產生甚麼化學反應?

(香港街頭常常可以看到各種雕塑藝術,你又有沒有想過它們背後的意思?可以先玩這個MC 遊戲,睇睇自己對公共藝術了解有幾深!)

藝術界一代「惡搞」大師杜象自從將一個簽名尿兜搬到博物館後,引起世紀爭議:一個簽名尿兜,真的算是雕塑嗎?除了引起藝術(或者衛生)問題,更令許多男文青心理陰影面積無限大——每次在公共廁所遇上「現成物」都不知道應該站著觀賞藝術品,還是方便自己立即使用。

反過來公共空間出現的藝術品,過去大多都是名人雕塑,而且「眼看手勿動,動親手指痛」,但於今天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單可以摸,甚至可以坐可以玩,更要市民親身參與才能成事。

留在你身邊的藝術品

許多遊法朝聖的文青都會到龐比度中心打卡。最熱門的打卡位置,並不是展館內,而是屬於公共空間的斯特拉文斯基噴泉,它以活潑幽默的手法擺放雕塑家夫婦(Niki de Saint Phalle、Jean Tinguely)色彩絢爛、曲線玲瓏的作品,包括會漏水的紅唇、轉動著的懷孕女子雕像胸部不斷噴水,亦有Jean Tinguely運用工業用具拼湊出來的雕塑,共有16件。這類在公共空間出現的藝術品,還是處於「觀賞」用途的狀態。

(Niki de Saint Phalle "The Fantastic Paradise", photo by Andreas Trepte)

昔日香港會在大型公園與主題街道擺放藝術品。大型公園擺放的,多是形象比較抽象的藝術雕塑;主題街道的,例如尖沙咀栢麗購物大道,雙手抱拳敬禮的雕塑《請》(文樓作品),多少給人「為街道服務」的感覺,同樣是觀賞性質。這些藝術品在公共空間出現,帶給路人無窮想象,除了引起各人各自的詮釋,也會想想藝術品與四周的關係。公共藝術不但打破「眼看手勿動」的壁壘歡迎觀摩,還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共同參與的藝術空間。

(文樓《請》, Wiki commons, 攝影者: WiNG)

屯門學生騎牛返學?

今日的公共藝術更進一步,不再是「觸摸得到揣摩不到」的「這麼近那麼遠」,藝術品不單融入居民生活,著重與社區環境和公眾的關係,還會因應藝術家「在地」的創作,強調與社區的密切連繫,甚至深入調查、訪問,為社區度身訂造一個屬於該社區的藝術結晶品。

例如「非凡!屯門河」邀請本地藝術家,在屯門一帶採訪居民,聆聽他們在這個社區的生活細節,從中發掘藝術創作的靈感:屯門是門嗎?屯門有牛嗎?屯門公路塞車可欣賞日落嗎?藝術家與居民在問與答之間,為屯門「出土」大量引人入勝的「都市傳說」外,添置不離地的公共藝術品。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寓樂頻道推出的【藝術欣賞101】系列,第十五集:《公共藝術》就能在香港街上的藝術品,如何聯繫社區和市民:

於是,「非凡!屯門河」計劃裏就出現了《屯門無限傳說》,藝術家團隊「耳製涼房」在河畔欄杆柱上,放置不同形式的雕塑作品,路過的居民細察發現它們收藏著屯門故事,必定會心微笑。

自己社區自己睇,停一停,睇一睇,諗一諗,自會發現已被藝術包圍。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