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室】讀這幾本書,你會更了解過年是怎麼回事

撰文:洪昊賢
出版:更新:

要感受節日氣氛,未必一定要拜年、逗利是或食花生。你知道「利是封」的設計變化和中國各地的節慶食物是怎樣的嗎?又或者,古人是如何慶祝新年的?古人新年要工作,會有雙糧花紅嗎?……當眾人在盡情歡宴,對節慶氣氛卻有點慢熱,而又不想被節日排擠的你,可以找一個沒有親戚的角落坐下來,靜靜地捧讀一本書,度過一個文青的農曆新年。

中國人重視過年,因為是一家團聚的時刻。(圖:良根 FB:buddymake)
不少香港人都有收藏利是封的習慣,而成長於不同年代的市民,對利是封有着不同的回憶及情意結。例如五十年代的一輩,想必對「軟嘢」、「硬嘢」這些用語記憶猶新;六、七十年代的一群,則很可能會收過以塑膠物料製造的利是封;而八、九十年代的一輩,又有沒有探究過利是封上的「神奇自貼膠口」到底是如何運作呢?
近利紙行
關於紅包設計的書籍並不多。(商務印書館)

從設計入手 利是裝的不只是錢

逗利是固然是新年的大事,不過拆利是之前,你有沒有認真看過利是封?其實不少香港人都有收藏利是、研究利是的習慣。近利紙行出版的《紅包》,記載了利是封的歷史起源和設計演變,從紙質、花紋、字體到封口設計,亦有近年新派創意的利是封設計。

七十年代曾經出現過塑膠物料製的利是封,利是封上的「自貼膠口」又是怎樣研究出來的?近利紙行透過搜集資料、訪問利是封收藏家,整理出利是封的發展史。隨書還有本地設計師陳宏超的18個不同款式利是封,以及30張花紋紙,供讀者「上手」。利是封承載的不只是金錢,還有歷史和文化的痕跡,當然更重要的是:利是本身就是情感載體。

《紅包》
作者:近利紙行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身為中國人,每到深冬,我們總一再再三地進入過年模式,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麽中國人對食材與味道的極致追求——美食,會與農耕文化中的循環結點——過年,吻合在一起?我們為什麽要一年一度,必得在此時盡情歡宴?
陳曉卿及其團隊
來自全國的五十多種過年食物,雖不能飽腹亦能大飽眼福。(中信出版社)

味道解構文化 舌尖上的新年

除了利是和恭賀,美食就是最好的新年話題。雖然對待農曆新年的態度都是一致重視,但在中國大陸廣大的版圖裏,各省市卻有着截然不同的飲食文化。比如說,北方新年吃餃子,南方卻吃年糕;小城市也有他們獨特的賀年食品,以及食物的來歷和故事。

《舌尖上的新年》紀錄了全國五十多種過年美食,由《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及一眾美食家、文化工作者如黃磊等共同編著,以影像和文字同時呈現。中國人向來對食講究,而新年又吃得最豐盛——文字或許未必足夠呈現味道,不過讀書卻可以擴張味蕾記憶的想像,也能權當農曆新年的想像旅程。

《地道風物:舌尖上的新年》
作者:黃磊、陳曉卿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總而言之,宋朝新年既有很多和今天相同的習俗,也有很多不同的特色,假如我們回到宋朝,既會感到熟悉與親切,又會感到新奇和困惑。但是當您讀完這本小書,一切困惑都將迎刃而解。
李開周
你有想過穿越到古代過新年嗎?(時報出版)

穿越宋朝 和李清照「打牌」

都市生活忙碌,打工仔慨嘆假期少,紅日還要工作,不少人渴望穿越,回到看似「慢條斯理」的古代。實情是,宋朝皇帝過年都要上朝,而宋朝人的新年假期,可能比現代人還要短!寫過多本與宋朝有關書籍的「宋朝專家」李開周,這次的新書終於向宋朝的新年下手。

李開周將宋朝節慶食物、壓歲錢的差別,以及宋朝人過年時的活動都一一再現。對李開周來說,宋朝是「前現代社會」,看似遙遠,卻是現代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他認為讀者閱讀的時候會對宋朝人過新年的習俗,感到既熟悉又親切。書裏有一章提到,才女李清照其實像那些姨媽姑姐一樣,喜歡「打牌」‥‥‥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
作者:李開周
出版社: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