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站化身芭蕾表演舞台 更「貼地」表演藝術成新趨勢

撰文:可夫
出版:更新:

近年,各種傳統藝術,不論是粵劇、交響樂、傳統舞蹈等等,為了觸及新的觀眾或者發展出新的方向和高度,都積極尋求與現代藝術的連結與交流,同時在視覺和科技上尋求突破。讓人感覺距離遙遠的芭蕾舞團亦不例外,近年積極「貼地」帶出新鮮感,但未來可以如何更進一步?

香港芭蕾舞團早年的「Never Stand Still」海報系列,就以本地的著名景點作背景,結合了芭蕾舞者的姿勢,創作了一系列有本地特色的海報:

今年又於中環的大型戶外曲面螢幕中,結合現代科技,以虛擬影像模擬芭蕾舞團中的真人舞姿,上映了長約一分鐘的《愛麗絲夢遊仙境》片段,令公共空間變成藝術展示的場域:

這次舞團再次走入社區,在人來人往的「灣仔站」及「彩虹站」拍攝了兩條舞蹈短片。「這是灣仔@灣仔站」以灣仔站藝術裝置「這是灣仔」的寫實風照片為背景;「陶醉的芭蕾舞者@彩虹站」則以尹智欣的三件青銅雕塑 《陶醉的芭蕾舞者》作「舞伴」。

不過,畢竟與雕塑不一樣,舞蹈是一種表演藝術,難以作為「地標」般直接融入社區日常生活,令現時的「走進社區」,在感覺上與觀眾仍有一定距離。但像 Suzanne Lacy 在 《Mapping The Terrain: New Genre Public Art 》(1995)中強調的「新型公共藝術」那樣,藝術與人變得更為緊密的重點在於互動及議題:

『新型公共藝術』在形式和意圖上有別於一般所謂的『公共藝術』——那些過去二十五年來放置在公共場所裡的雕塑或裝置。⋯⋯新型公共藝術使用傳統及非傳統媒介的視覺藝術,與廣大且多樣的公眾互動,討論直接與他們生命有關的議題。它是以入世作為基礎想法。

如何連繫生命並與公眾互動?現時很多藝術家已在嘗試,亦是未來表演藝術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一齊回顧以擅長繪畫人性孤獨、美國畫壇大師 Edward Hopper的作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