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連小學生都知道森林沒有野豬的後果 人類注定自作自受

撰文:森恩
出版:更新:

我們在市區臨山公道欄杆上,不時會發現漁護宣傳橫額,呼籲市民切勿餵餔野豬。近日有人設法誘捕野豬,在尚未知悉行動會否延續之時,我們不妨讀讀書,為人類保持理性思維與文明手法。

坊間不少知識型雜誌隔些日子就會探討野生動物對生態與人類的貢獻,野豬在全球各地都有蹤跡,當然是專題常客,以國家級雜誌《知識就是力量》(2019年1月號)的豬年專題一文《野豬,森林生態鏈重要一環》(朴正吉)為例,在網絡上的觸及可算是最廣泛,經常被轉載——

野豬體形較大,四肢短而有力,它們非常靈活,力氣很大,嗅覺也很發達。野豬以家族性群居為多,有時候幾十頭成群活動,且常常啃斷大量林下灌木,搭建過夜或產仔的窩。野豬最大的本領是不停地用嘴巴挖掘土地,覓食地上的草根、種子、兩棲類、蛇、鼠類、真菌和土壤動物等,它們的食譜很廣,幾乎什麼都吃。

野豬是群體動物。在近日的新聞事件中,我們會看到有野豬單獨行動,事情的前因後果,相信只有涉事者本人與涉事野豬才會知道來龍去脈。事出必有因,到底是野豬激怒人類,還是人類激怒野豬,有待調查。可以肯定的是,事件發生後,不涉事的野豬面臨一場可預視的災難:捕殺。

捕殺野豬的結果

有人說這是報復式的捕殺,那麼,野豬又會不會報復人類?他們在生態鏈中給人類最大的報復,就是翻鬆泥土,令山土在雨天像海綿一樣為人類減少洪水發生的可能。

假如沒有野豬,森林生態鏈將會變成什麼樣?野豬不辭辛苦地翻土,可以防止土壤板結硬化。隨著人類對野豬的深入了解,不難看出,野豬在森林生態鏈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對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既然野豬的角色這麼重要,那麼我們想像一下,原始森林裡如果沒有了,這種能大面積挖掘地表土層的野豬,生態鏈的狀態將會怎樣呢?

野豬翻土當然不是為了人類,牠們是為了自己。牠們為了防禦蚊蟲,要用天然的油脂、泥土等保護皮膚。某些人類群體可能會問:既然野豬這麼做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為什麼還要牠們存在於對我們可能有危險的範圍內?這問題回到另一個老問題:為什麼人類偏偏會出現在野豬的生活圈?不在現場就不會有被捕的風險了,對嗎?這個有點面善的反問,就請野豬以「行動」來回答。

如果沒有野豬為築巢而大量啃斷林下灌木來調節森林密度,那麼森林中很多樹的枝條就會無節制地萌生,過於密集的枝葉將會影響其他樹種和草本植物攝取營養。同時林間光照條件變差,進而影響土壤微環境,不利於樹種更新。茂密的灌木也會阻礙鹿科等大型動物在叢林中穿行,也就是它們適宜棲息的生境因植被茂密而減少。

野豬本自由,純真活潑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園,有充滿活力和創意的一面。可惜這城市還是有人未領會生態鏈穩定的好處,又或者他們太忙碌,沒有讀書也沒有求知的習慣?森林生物族群並非簡單地捕殺就能解決事情,人類不能用叢林動物的不文明手段來對待叢林裏的動物,這麼做只會令文明的人看在眼裏,最終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幾時才學會尊重

香港生態在人類密集生活下,還能這麼維持下來,並不是偶然的事,而是許多施政者努力所致。如果連維持生態秩序的部門都參與破壞生態的事情,這個地方還真的適宜動物居住嗎?候鳥還會來香港寄居嗎?這倒不是個人評論,而是生態結果的合理推論——

如果沒有野豬種群,那麼大型食肉動物的食物結構會發生改變,比如捕食者可選擇的獵物缺少了野豬,那就會多捕食包括食草動物在內的其他動物。這樣食草動物的種群數量就會下降,使食草動物調節植被的功能下降,會破壞森林演替和森林結構的穩定性,最後捕食者的生存也會因獵物減少而受到威脅。

世界少了野豬的結果,還是由人類自己承擔。香港許多人都倚山而居,現在是冬天,他們未必知道野豬做的好事;繼續捕殺野豬,過了一些年的某個夏季,就唯有接受一些不知好壞的結果了?

不顧後果、凡事去盡的人類,只有知識才可以拯救人類,這也是當年周恩來為《知識就是力量》題字時給一個民族許願和祝福。

(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