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人生不同階段總會彈過或聽過他的登登登櫈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貝多芬這個名字一直在樂壇佔一重要席位,那段「登登登櫈」的第五交響曲動機亦向來是眾多音樂人常哼著的旋律。為何這位二百多年前出生的音樂巨匠,時至今日亦受萬人愛戴呢?為了探討貝多芬於本世紀的意義,我早前邀請了兩位本地傑出鋼琴家施敏倫及李偉安任電台節目嘉賓,暢談對「樂聖」的看法及印象。雖然他們已為職業鋼琴家多年,但卻異口同聲地表示自己仍然是學習貝多芬音樂的「小學生」。在人生不同階段彈奏他的音樂,所領悟到的道理及感受都大相徑庭——這就是貝多芬音樂百聽不厭的原因。
文:黃嘉浩 | 原題:為何貝多芬?

說到貝多芬的「偉大」之處,李偉安分享了美國指揮大師伯恩斯坦的著作《音樂的樂趣》(The Joy of Music)中的一段《為何貝多芬》(Why Beethoven? )。在這段虛構情節中,伯恩斯坦幻想與一位醫生朋友遊覽珠穆朗瑪峰,他們將這座「世界之巔」比喻成「樂聖」的偉大成就。伯恩斯坦問醫生友人:「你認為貝多芬的音樂偉大在哪?」醫生回答:「是旋律、節奏及和聲。」伯恩斯坦反駁:「你聽那著名的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開頭的旋律只得一個E音;節奏只是重覆的『長短短長長』;和聲亦僅是主和弦及屬和弦之交替:這全是簡單的音樂元素而已。」他其後解釋,貝多芬音樂的「偉大」在於音與音之間的關係:在他每首音樂中,所有音符之後緊隨的那粒音只得一個可能性,而貝多芬將唯一可能的音符寫了出來。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由香港電台第四台與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聯合製作,薈萃32位鋼琴才俊,演出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相關電台節目於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一連32日,下午1時15分,在香港電台第四台播出。

施敏倫則認為,貝多芬創新的樂曲結構及戲劇性的情感表達將音樂發展史推至另一層次。貝多芬摒棄莫札特及海頓悠長的旋律創作,引入了濃厚多變的主題動機寫作方式。她表示,每次彈奏貝多芬的作品就好像堆砌一座巨型積木,嘗試將宏偉的音樂建築呈現於自己眼前。她亦相當同情貝多芬的耳疾困擾,每當閱讀「海利根施塔特遺書」時總覺得「心悒」。但貝多芬卻因此視作曲為解放,把所有情感都放進音符裏。故此,演奏他的音樂就像和他作心靈對話。

【相關閱讀: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時代意義|邵頌雄

疫情讓兩位鋼琴家反思音樂在社會的意義。他們發現21世紀的聽眾對某些音樂的存在過於理所當然。貝多芬的作品受現世人看重亦有賴時代的契機:這取決於當今音樂家及聽眾演奏和欣賞音樂的態度。我們不能肯定貝多芬的音樂能繼續一代一代流傳,藝術家只能不斷努力地尋求方法,使古典音樂歷久常新。的確,貝多芬還有很多滄海遺珠尚待發掘;眾多音樂學者及演奏家多年來亦持續嘗試打破傳統的規範去詮釋貝多芬的音樂。疫情令我們失去了貝多芬250周年的各項慶祝活動,但亦同時創造了契機讓音樂界思考未來的方向。或許,後疫情時期就是重新發探索貝多芬的好時機。

(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黃嘉浩,古典音樂廣播人,鍾於指揮、研究唱片。

(左起)施敏倫、黃嘉浩、李偉安(照片由香港電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