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愛樂1959年首次訪港 卡拉揚想給香港觀眾聽什麼|蕭樹勝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編按:過去的文章中(可按延伸閱讀),有人質疑維也納愛樂在1959年香港演出時的選曲,指「是否看低香港聽眾的音樂水平」。香港電台第四台節目總監蕭樹勝因此撰寫此文,為當時的選曲加上更多的背景。

維也納愛樂1959年首次訪港,指揮卡拉揚選曲有些特別。首先,沒有序曲,以一首大型的貝多芬第7交響曲,作為音樂會上半場唯一曲目,在當年以至今天都少見。難怪在香港音樂會舉行前,主辦機構要叮囑觀眾早30分鐘到場,不然,在全曲演出的40分鐘期間,大家就只能望門輕嘆。

文︰蕭樹勝(香港電台第四台節目總監)

【延伸閱讀:利舞臺|已故指揮巨擘卡拉揚與維也納愛樂樂團1959年在港演出

在隨後的日本站 (東京、大板及名古屋) 10場音樂會中,樂團共有6套節目,貝多芬、布拉姆斯、布魯克納、理察·史特勞斯等大型德奧交響作品屬於一類,史特勞斯的維也納圓舞曲、波爾卡和進行曲是另一類,香港觀眾則可「淺嘗」兩者,既有大型的《貝7》,又有維也納風格的《蝙蝠》序曲和《皇帝圓舞曲》。

卡拉揚和維也納愛樂在香港的歷史演出,香港電台第四台(FM97.6-98.9、https://radio4.rthk.hk)將於4 月5日(星期二)晚上8時在《四台音樂廳》中足本廣播,那天也是卡拉揚114歲冥壽,緬懷往昔。

而可能日本樂迷會羨慕我們,香港演的理察·史特勞斯《狄爾的惡作劇》,並不在日本的6套節目之中。

似乎卡拉揚想香港觀眾能領略到古典音樂世界中,長篇及中短篇作品的精妙,亦希望本地朋友聽得開心。下半場的作品整體情緒比較活潑輕快,而上半場的《貝7》總體也是節奏明快。至於是否如那位老外所說,選曲有低看香港聽眾的音樂水平之嫌,則只有卡拉揚自己才知道!

最後的安歌《拉德斯基進行曲》,台下觀眾並沒有好像在今天的音樂廳中般,隨著樂聲鼓掌。別以為本地樂迷怕醜。事實上,在1959年,就算於維也納,這仍未成為一般習慣。

(編按:《拉德斯基進行曲(Radetzky March)》為老約翰·史特勞斯的作品,是非常經典的進行曲。現時於樂曲演奏時,指揮常常會另轉身指揮觀眾拍掌。有說此舉來自於此曲於1848年第一次演奏給奧地利軍官時,他們隨著音樂拍掌及跺腳,後來慢慢再度成為「傳統」。)

(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圖片及影片為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