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Tree】解讀建築師Zaha Hadid 從山頂繪圖到私藏筆記本

撰文:麥婉婷
出版:更新:

縱然翻看歷史也會發現建築有藝術或工藝成份,但現代建築始終以功能為主,講究形隨機能(Form Follow Fuction)的務實,那建築是否再容不下藝術性,建築師又只能以幾何、直線構成一幢建築物?
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聯同眾藝術單位和團體透過一場展覽——《Zaha Hadid: There Should Be No End To Experimentation》,說明建築與藝術相輔相成的可能。

「電腦,可以做到很多事。但是,就失去了藝術性。」
Zaha Hadid

無論人們是否喜歡Zaha Hadid或她的作品,素來敢作敢為、有話直說的她又顯得強悍、火爆,甚至傲慢,但其「霸氣十足」的作品不僅沒有稜角,直線、直角也幾近一併欠奉,徹底展現著她倡議的未來建築形態:「There is no future without curves.」(沒有曲線,沒有未來),繼而又為她帶來感性、曲線建築女皇之稱。

Zaha最令人嘆為觀止的不只是那「帶女性象徵意味」、「感性」的流動曲線建築。其背後無畏無懼的實驗精神和彷若挑釁現代建築的設計更是令人驚訝不已,故留意Zaha的人從來都不只是來自建築界,正如有一位來自瑞士的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早於二十年前便開始接觸Zaha,並貼身追訪她十數次。

在紅磡的香港理工大學建築群內就有座由Zaha Hadid設計的「跳Tone」建築物——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以「太士船」姿態高調的在一片紅磚之中「浮動」。(Zaha Hadid Architects)

2016年Zaha離世後,Hans已是英國倫敦著名Serpentine Galleries藝術總監,為紀念他熟悉的Zaha和延續Zaha的鮮為人知的建築理念,他顆拍畫廊總裁Yana Peel和策展人Amira Gad、Google Arts and Culture、Ben Vickers、Zaha Hadid Design、Zaha Hadid Architects、Zaha Hadid Virtual Reality Group,透過展示首位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已故女性建築Zaha Hadid早期畫作和草圖,包括繪畫、硬筆素描、以及難得一見的私人筆記,展現Zaha獨有對建築形態和關係的複雜構想,更將藏在Zaha建築物背後被過度忽略的前瞻性人文關懷視野和極具先鋒性的建築創作理念仍被全盤托出,向Zaha致敬。

+32
「從經驗得知,沒有研究和實驗就不會有重大發現。通過實驗,意為只會發現一樣事的過程,又往往總會有意外收穫。我認為這就是最教人興奮的地方。實驗,永無休止。」
Zaha Hadid

當大眾都以為曲線建築女皇的建築是透過電腦計算產生,其實Zaha一直堅持手繪建築概念圖。而且,那並不是一般的建築圖,她有一套獨有的思考方式。

「我對Malevich's Tektonik感興趣,這亦造就了我決定用繪畫作為工具。我發現傳統建築繪圖透法有局限性,正想尋找新的表達方法。」Zaha Hadid就曾經向Hans表述,自己深受俄羅斯蘇聯先峰派、至上主義(地質學)啟發,愛以分裂、抽象及爆及的概念,碎片化建築構件,繼而在紙上探索空間的可能。

要準確解構Zaha的圖的確很難,但隨著Zaha與Hans之間的討論和對外的發佈,著名Detlef Mertins也不忘為Zaha發聲:「她耀眼的畫作將城市和山坡描繪成梭境一樣,呈現出解築物和地形合為一體的地質結構,充滿著移動的線條,既有形又無形,滲透著立體主義、未來主義和表現主義風景畫中上圖捕捉的轉化能量」。

Zaha的繪圖,不只是畫建築,她一直都是從城市烏托邦出發,繼面畫出一幅幅截然不同的城市想像。

此次展覽特別與Google Arts & Culture和Zaha Hadid虛擬實境團隊合作,打造了四個實驗性虛擬實境體驗,讓人體驗Zaha平面的圖轉化成3D立體空間的可能。(太古地產)

《ZAHA HADID: THERE SHOULD BE NO END TO EXPERIMENTATION》
日期:3月17日至4月6日
地點:ArtisTree(太古坊康和大廈一樓)
時間:10am至9pm
費用:免費入場
備注:由於私人活動安排,展覽在3月17至21日將於晚上6時關閉。由3月22日起,展覽時間將回復為上午10時至晚上9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