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皇都】學生辦展探討去留 學者建議活化為大型演藝場地

撰文:潘浩欣
出版:更新:

北角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大型戲院,不單是老一輩看電影的集體回憶,亦有重要的文化、歷史和建築意義。近日,一群中大碩士學生舉辦「皇都慶典」展覽,講述戲院的風光歲月,寄望喚起社會討論皇都戲院的去向。

北角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大型戲院,是老一輩看電影的集體回憶。(謝浩然攝)

曾扮演「社區中心」角色 皇都戲院生死未卜

「皇都戲院雖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但問題未有解決。地產商不停收購商場鋪位,我好擔心,雖然是一級歷史建築,業主依然有權拆皇都。於是,我們透過這個展覽帶起社會討論——皇都戲院將會有什麼用途?」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及策展人何慶基說,他帶領中大文化管理碩士學生,齊齊「落手落腳」做個小型展覽,喚起社會對皇都戲院的討論。

何慶基(左)帶領中大文化管理碩士學生,齊齊「落手落腳」做個小型展覽,喚起社會對皇都戲院的討論。(潘浩欣攝)

皇都戲院曾被古蹟辦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引起多個保育團體的不滿,要求古諮會作覆核。去年12月,古諮會覆檢後發現戲院結構保存良好、院內樓梯和洗手間完整,屋頂呈拋物線型飛拱支架風格十分獨特,具歷史、文化及建築價值,最終將戲院升級為一級歷史建築。雖然皇都傳出了好消息,何興基與保育人士仍擔憂皇都戲院的生死未卜,認為社會未有討論長遠發展。

「皇都戲院是香港唯一的大戲院,新光戲院較小。皇都戲院不單放電影,它亦是個表演場地,五十年代上演多套著名音樂劇,盛載了表現藝術的過去。如果連這大戲院都沒有了,必然是個歷史的遺失。」何慶基嘆息地說。何慶基小時候亦曾到皇都戲院看電影,對戲票、小賣部的食物印象深刻。「戲院是個社區中心,入場前我們會賣食物吃,朋友街坊結聚在一起。沒有了皇都戲院,是文化的失落,令人遺憾。」

有學生在淘寶網找來舊式底片,有學生則找來舊戲票和海報,別出心裁。(思前想後藝術節)

活化方向——有潛力活化為表演場地

何慶基以多個本地活化歷史建築物為例,批評本地保育方向單一,「前香港水警總部變成1881商場,前警察宿舍變成PMQ元創方,全都變成大商場,這是否可行?古跡外觀當然要保留,內裏的文化意義亦很重要。古跡全都變作商場後,所有的歷史回憶都消失了,被其他事物取代」。

學生親手製造迷你模型,展示戲院內的表演空間。(潘浩欣攝)

那麼皇都戲院被保育和活化後,能否成為下個「油街實現」或「牛棚藝術村」,活化為表演場地或文藝實驗空間呢?何慶基認為皇都戲院的確有潛力成為大型表演場地,「原本在西九的大劇場最後都不興建了,皇都是否該轉化為表演場地呢?我們是否只依靠新光戲院去做呢?我們都要作仔細的討論,例如有效管理、支助,如何營運等。」他期待展覽讓社會多加關注皇都戲院,媒體繼續報導古跡的發展去向,以討論保育活化的各個可能性。

「原本在西九的大劇場最後都不興建了,皇都是否該轉化為表演場地呢?我們是否只依靠新光戲院去做呢?我們都要作仔細的討論,例如有效管理、支助,如何營運等。」
何慶基

年長觀衆與學生分享皇都回憶

中大文化管理碩士盧同學第一次籌備展覽,印象難忘,而皇都戲院的歷史則勾起她兒時回憶。「我媽媽以前是電影放映員,在浙江的大戲院工作,現在大戲院都廢棄了,不時漏水。如果能舉辦有關戲院的展覽,會是有意思的事。」盧同學在內地修讀音響導演,曾任助理舞台監督,去年來港修讀文化管理碩士課程。

中大學生穿上舊時衣着,展示皇都戲院的過去歲月。(思前想後藝術節)

課程近半是內地學生,他們對本地歷史只有基本認識,在搜集資料時,仔細認識皇都戲院的過去。「皇都戲院的第一手資料不多,我們在網上找資料、圖片,想像過去戲院的模樣,然後親手建立展品。」有學生在淘寶網找來舊式底片,有學生找來舊戲票,更有學生創造迷你模型,別出心裁。

「很多年長的觀眾看過展覽後,跟我們分享經歷,他們以前一星期幾次到皇都看電影,是個十分重要的回憶。」90後的盧同學希望展覽能引起社會回響,讓年輕人多些了解上一代人的回憶。

「皇都慶典」展覽

展期:即日至4月23日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0畫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