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展在油街】《建築兵法》:在困局中實現城規、建築對策

撰文:麥婉婷
出版:更新:

有說「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但人面對兩難真的只能以退為進?才不是,那只是其一。美人計、聲東擊西、借屍還魂⋯⋯不也是耳熟能詳,古人讓敵方中伏的智慧。近期就有建築師引用兵法,為眾聲喧嘩的香港城規、建築議題謀略。

建築師鄧耀倫《空間的貧窮與多元》探討的是深水埗區密集的空間,他以一層又一層刻著建築物的亞膠力膠版呈現出區內「反客為主」、亂中有序的深水埗。(大會提供)

去年六位策展團隊成員以及其他參展單位,合共十七位香港建築師及藝術家組成團隊,參加由建築師蕭國建(Stanley)策展的《建築兵法》展覽,遠赴意大利在第十五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展出。Stanley分享概念源起時便提及受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主題「Reporting From The Front」和其藝術總監、普立茲克獎2016得獎人Alejandro Aravena以社區和用家為先的設計理念啟發,繼而代入思考香港建築現場,深感香港建築前線就如戰地,受不同的問題、空間持份者規限,於是他便想到借鑒中國兵法書《三十六計》,邀請建築師及藝術家選一條兵法,透過他們獨有的視角,審視、呈現現實建築、城規的困境,甚至「施計」找尋在困局裡突破性的解決方案。

釜底抽薪金蟬脫殼《We嘩藍屋 (足本故事)》 

作品《We 嘩藍屋》足本故事聚焦點不是在於建築身本身,反到是建築物與人的故事,重現建築以人為本理想狀態的「可能」。(潘浩欣攝)

「灣仔《We 嘩藍屋》的紀錄的重點不在於歷史建築的修復,而是一個社區的修復。」

自2007年,建築師謝錦榮跟一眾社工、學界、建築師、規劃師、作家、藝術家和許多關心事情的普通市民、街坊自發團聚,成功游說政府撒銷原有的藍屋重建方案,更催化政府撥款資助「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使藍屋不只成為一個香港舊建築代表或街坊聚腳點,還真真成為一個由下而上、社區自發的建築故事。

建築師謝錦榮便將整過過程以紀錄片和圖文形式呈現將WE嘩藍屋「釜底抽薪・金蟬脫殼」的足本故事一一呈現。

渾水摸魚《無限的有限空間》

建築師魏忠漢《無限的有限空間》透過屏風既定「分割」空間的概念轉化成多重意義的家具:既建立、仍連結空間。(大會提供)

屏風本來已經是矛盾一場:既建立空間,又限制空間。分割空間的同時,能不能夠製作無限空間(連結)?專門研究中國傳統的建築結構、哲學,甚至木工工藝的建築師魏忠漢(Angus)分享說:「我們對空間的概念是大多源自西方,其實中國傳統融合的觀念也很重要。《無限的有限空間》概念源起自低下階層的板間房,屏風關上時是無風無光的空間,但打開卻是另一面貌。有些事物看似有限制,只要加些想像力,也有無限可能性。」

走為上計 《天箏》

《天箏》的風箏有別於一般紙鷂風外觀,是按藝術家在城市隙縫間看到風天空勾勒形狀而成,寄寓「走為上計」,尋找另一片天的希望。(大會提供)

陳閃在過去接受同行訪問時便曾經提及「風箏跟城市,在香港其實是對立的。於是他想到透過在香港各區捕捉的「城市天空」,勾勒出在樓與樓之間的所看到的有限天空,形成風箏的形狀,嘗試將城市發展與大自然之間的矛盾拉在一起。

再補充說,陳閃解說風箏在軍事上用於偵察、通信聯絡、救生、求援的用途,以「放風箏」的形式展示作品,希望借喻那意義表達走為上計、想法脫離現有的社會框架和回歸自然的希望。

展覽的標示系統也經過設計師貼題構思,箭形標示便很容影讓人聯想起古代戰場。(大會提供)
由意大利移師香港的「建築兵法」,特意被選在油術實現的基地作展覽,以連貫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雙年展)之香港展覽在意大利的場地氛圍。(潘浩恩攝)

《建築兵法》
「第十五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香港回應展

日期:即日至5月30日
地點:油街實現(香港北角油街12號(港鐵炮台山站A出口))
網站:http://2016.venicebiennale.hk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ioilstreetart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