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南巡開啟盛世江山的印記

撰文:李明通
出版:更新:

香港蘇富比於10月3日至8日在香港會展中心公開展出《康熙南巡圖》第六卷。這幅被喻為清代版《清明上河圖》的清代宮廷鉅製之作,百多年來流散在外,直到近幾年才將7幅斷簡匯合成原卷,並首次以全卷全壁形式公開展出,是近年香港重磅級國畫展覽。

康熙皇帝畫像。(資料圖片)

康熙皇帝為清朝第四位、入住中原之後的第二位皇帝,卻被冠以歷代皇帝專門追封自己家族中有聖德的祖先的「聖祖」廟號,足見後世對其評價之高。一統中原、繼承中華道統、開啟康乾盛世之功,康熙倒也當得起「聖祖」之名。康熙六下江南巡視,明為巡視江南風物,實為一場收拾民心之旅,真正使天下歸心。

康熙14歲開始親理政事,親政之初便「以三藩及河務、漕運三大事,書宮中柱上」,作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清除權臣鰲拜,掃平清廷內部不穩定因素。康熙二十年(1681年),經過七年作戰,清軍攻入昆明,三藩之亂平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灣鄭氏請降,清朝撲滅了明朝最後一股反抗勢力。

內憂外患已除,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康熙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第一次南巡。除了視察黃淮河務、漕運,使明朝時期的財賦重地江南為清廷所用,成為清廷的財政支柱,更為重要的是收拾天下人心,尤其是天下士人之心。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蘇富比網站)

清初,黃河從西向東,大運河從南往北,匯聚在洪澤湖以東的清口。那裏水情複雜,河流交錯,極易發生水患。是以河南、安徽、江蘇、山東等省水災不斷,而這也直接影響了南糧北運。1677年,三藩之亂尚未平定時,康熙就命河道總督靳輔制定治河工程規劃。次年,康熙正式批准了靳輔的治河方,下令撥錢糧250多萬兩,限工期三年。靳輔先後修造了導黃入海工程、清口工程、高家堰工程、清水潭工程、歸仁堤工程和皂河工程等,治河效果顯著。

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既是視察治河成果,也是實地考察黃淮河務。在山東登泰山祭祀後,康熙就詢問黃河情形,並與靳輔討論治河方略。到高郵時,康熙棄舟上岸,沿路訪察十餘里,詢問百姓疾苦。離開高郵,康熙又巡視了揚州、丹陽、常州、無錫、蘇州、江寧(今南京)等地,每到一處,都不忘百姓疾苦,不忘治河治水。

《康熙南巡圖》局部,可見康熙南下所動用的船隻。(圖片來源:呂曉先生論文)

1689年正月,康熙第二次南下,對黃河沿線再度進行考察,足跡到達江蘇蘇杭、寶應等地。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頒布《修浚清口詔》、《巡視河湖酌定應辦工程詔》,制定了新的治河方案。1702年黃河發生特大洪災,各項工程堤壩雖然發生了險情,但都沒有決堤,康熙極為滿意。

次年即第四次南巡,檢驗治河工程。一路巡視下來,康熙帝見河工初步告成,甚是欣慰,又作《覽淮黃成》一詩:「殷勤久矣理淮黃,幾度風塵授治方。九曲素稱天下險,四來實為兆民傷。使清引濁須勤慎,分勢開流在不荒。雖奏安瀾寬旰食,誡前善後奠金湯。」此後,第五次、第六次南巡,也不乏考察治河工程效能的意味。河務既成,運河通暢,五穀豐登的同時,清廷財政有了保障。

圖輯|《康熙南巡圖》部分畫卷(點圖放大)↓↓↓

對於康熙南巡,更為重要的是收拾天下人心。第一次南巡時,康熙雖對揚州嚮往已久,但因清軍的「揚州十日」,康熙心中不安,只是白天前往揚州巡視,夜晚則回到運河上的龍舟居住,揚州大明寺在《清聖祖實錄》中也被改名為「棲靈寺」。然而,康熙雖心中不安,其南巡卻是為了消除這種不安的因子。

在山東,康熙登山泰山祭祀,一如中原王朝的漢族君主,還特地前往曲阜孔廟祭孔。中原王朝漢族皇帝祭孔,通常採用二跪六叩之禮,康熙則採用更為隆重的三跪九叩之禮,以示對孔子的尊重,褒獎孔子「開萬世之文明,樹百代之儀範」。今天孔廟大殿上「萬世師表」的匾額就是康熙題寫的。

在南京,康熙又特地去祭奠了明孝陵,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在中國的古代,前代皇帝祭奠前朝皇帝陵墓,事實上是對外宣示自己繼承了前朝的道統,以及前朝已經滅亡走人歷史。這對於異族統治的清朝尤為重要,宣示其從明朝手中接過了中華道統,屬於中原王朝,再也不是異族統治。

《康熙南巡圖》局部(點圖放大),讀者可前往香港會展中心觀摩公開展出的《康熙南巡圖》第六卷,若在展出圖卷中發現以下圖片的位置,歡迎留言↓↓↓

+13

此前,努爾哈赤時為證明其造反有理,聲稱朱元璋不過是一個窮和尚,這江山老朱家做得他們也做得。當康熙祭奠明孝陵時,則對朱元璋極盡褒揚之能事,稱其「一代創業領主,功德並隆」。後來又題詞「治隆唐宋」,顧名思義朱元璋的治理堪比唐朝、宋朝。康熙甚至還渡過錢塘江,到浙江紹興的大禹陵祭拜,同樣也是三跪九叩大禮

事實證明,康熙南巡這些工夫沒有白做。1689年第二次南巡抵達揚州時,康熙把船停在了江都陳家灣,歷史記載「郡市民迎駕」,康熙終於心中安定,棄舟登岸住進了揚州。清朝宮廷畫作《康熙南巡圖》記錄的正是康熙第二次南巡。

乾隆南巡的隊伍人數眾多,隨從多達2500餘人。圖為《乾隆南巡圖》,可見其規模龐大。(網絡圖片)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前後六次南巡,在疏通河務、漕運使江南成為清廷財政支柱的同時,終於使江南人民「改心易慮」順服清廷,天下歸心,開啟了康乾盛世。康熙之孫乾隆皇帝也曾六次南巡,也有宮廷畫作《乾隆南巡圖》傳世,但只不過是為南巡而南巡的表面文章,奢靡無度開啟的是帝國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