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女兒第一次用智能電話send message│Sci Papa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子女的第一次都會令父母很感動,例如第一次叫爸爸媽媽、第一次會走路,但有些第一次反而會令父母很煩惱,例如第一次「駁嘴」,第一次「扭買玩具」。這個星期,四歲的她終於有第一次用智能電話「send message」。
【編按:作者為Sci Papa】

她問我:「爹哋,你平時成日說話『send個message俾嫲嫲』,今次可唔可以畀我send呀?」第一次用電話「send message」,女兒一教就會。好的一面就是發現她頗有科技觸角,但另一方面就是「她離被智能電話荼毒嘅日子,不遠矣」。智能電話,是父母想替子女拍照,或尋找不同遊玩路線時最好的朋友,也是子女「扭玩電話」時最大的敵人。

(VCG圖片)

何時可擁有自己的智能電話?

「什麼時候該讓子女擁有自己的第一部智能電話」,確實是父母最煩惱的其中一項事情。雖然筆者的女兒現在才先四歲多,這個問題還沒需要面對,但即便是幼稚園,都有要上網學習課外知識的時候。電子媒體對生活的入侵,在這個世代,看來也難以避免。

在美國一項調查就發現,小朋友擁有第一部智能電話的年齡,平均只有10歲。以前筆者10歲時,連個「水壺大哥大」都買不起。現在科技發達,小學中學的功課或是學校跟同學之間的溝通,都離不開高科技產品。有時候聽到有父母說完全不讓小朋友接觸智能電話,覺得他們決心真的很大,但始終有一天,他都會開始使用智能電話。究竟幾歲才應該讓小孩擁有第一部智能電話這個問題,連美國兒科學會,都只能指出6歲前未必適合,6歲後什麼時候才是最適合,都還沒有一個定論。那作為父母的我們,又可以如何釐定這條界線?

(VCG圖片)

長時間使用智能電話影響兒童發展

而在近代的研究中發現,長時間使用智能電話是會令青少年發展出情緒病。其中一個美國的研究發現,每天使用智能電話三個小時或以上的青少年,比只用兩個小時或以下的青少年,多出差不多三成半的機會,曾經表現出抑鬱或自殺傾向。原來,在智能電話逐步發展的同時,青少年患抑鬱症的比率在美國上升了60%。雖然專家指出,還沒有定論證明長時間使用智能電話跟抑鬱自殺傾向有因果關係。

其實小孩的腦部大多都還沒完全發展,有研究發現,長期使用社交媒體的人,會有較細小的灰質在腦前扣帶皮質區域。腦前扣帶皮質是一個情緒管理跟做決定的一個重要腦部區域。而大腦的另一個情緒管理區域─前額葉皮質,要到20多歲才能完全發展。所以如果這些區域在年幼時受到影響,小朋友的情緒會較容易出現問題,亦較易發展出抑鬱及自殺的傾向。 但是,在現今社會,我們是否真的可以叫小朋友完全不用智能電話呢?其實智能電話,在成人的世界裏已經變成一種必需品,所以專家說,當小孩開始使用智能電話後,「限制使用」就變得十分重要。使用規則,例如不能在睡房中使用、完成功課後才能使用、一家人食飯時不可以使用等等,一定要及早說明,並且成人自己都要嚴格執行,這樣的話,家裏才能發展出良好的智能電話使用習慣。

參考資料:http://amp.timeinc.net/time/4974863/kids-smartphones-depression/?source=dam

Sci Papa (專頁:Scientific Papa

喜歡科學,但更喜歡老婆跟女兒。覺得科研跟「湊女」都是要有極度的耐性,不怕失敗,還要懂得自我反思後用不同方法再嘗試!將育兒及科學融合,期望伴著女兒走一條快樂的成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