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媽媽】一個人,並無法滿足所有標準│Natalie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如果簡單用「內向」和「外向」勾勒,要成為最討好的人,性格順序須是:外向,外向,內向,內向,外向……
【編按:作者為社工媽媽Natalie】

一出世,最討人歡喜的是容易照顧,作息穩定的寶寶;一兩歲,最討人歡喜的是活潑好動,蹦蹦跳跳的幼兒;幼稚園裏,最討人歡喜的是「坐定定」,服從指示的學生(加上臉蛋可愛);小學裏,最討人歡喜的仍是「坐定定」,服從指示的學生(加上不要駁嘴);中學裏,最討人歡喜的是有領袖風範,跟同學老師都相處很好的社交高手;到出來社會工作,不同工作類型也對人們有不同的期望。

(VCG圖片)

當細心留意主流聲音對不同階段的人有著的期許,我們會發現幾乎很難有一個人,能完全滿足所有階段的標準,在每個階段都成為最討好的人。而父母卻常因標準而扭曲孩子,要孩子在不同階段變成不同的人。

想孩子隨社會標準改變性格

那些內向孩子,一兩歲時怕生不叫人,在幼稚園入學試大哭,爸媽都按捺不住想訓練內向孩子變外向。而那些外向孩子,一兩歲討人歡喜,進入傳統課室後卻問題頻生,成為老師眼中難以管制,影響課堂秩序的分子,爸媽老師巴不得他閉嘴。

父母愛孩子,要孩子滿足標準,只是希望他的路順利一點。可是,路最終有沒有順利一點呢?通常都沒有。我們通常都無法要求一個內向的人真正變得外向,反之亦然。而在要求的過程中,更可能賠上了親子關係,賠上了孩子對自己的認同,父母自己本身也會滿有壓力。

(VCG圖片)

為什麼無法改變孩子呢?

有養過寵物的人都知道,不同品種都有不同的特質,而同一品種內,每一隻都有自己獨特之處,我們人類的成長經歷和思考更加複雜,獨特性固然更大。就看我們自己,我們是自己的主人,也無法使自己變成跟鄰座同事一樣(縱然我們知道,那位同事的個性比較容易升職加薪)。而且,改變通常是由接納開始。一個人感到自己能被對方接納,才會開始思考及參考其他的可能性,願意作不同的嘗試。如果覺得自己不被接納,很可能都把力氣放在防衛自己上了。

所以,不是說完全不理孩子,我們也可以跟孩子分享其他的可能性,但是我們只是單純的分享,而不是要求他去改變。他改變不了,你就表現得厭惡他,傷害他。

爸爸媽媽,試想想,在世上有什麼人,最願意無條件愛你的孩子 ? 就是你自己了。如果你對孩子的愛都滿載條件,孩子生於世基本上就無法感受到何謂無條件的愛。真正愛孩子,就用行動告訴他:「孩子,請放心,你無須戴上面具,你無須滿足標準,我們都會愛你,只是單純因為你就是你。」

Natalie (專頁:玩樂才是正經事

媽媽,社工,親職教育工作者,在這裏分享兒童心理發展、親子關係建立,以及親子溝通技巧的知識。皆因心裡蘊藏一個願望──渴望看見我們這一新世代的父母,放棄對孩子催谷、對立角力的教養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尊重、溝通、自省,讓下一代在愛中成長。